首頁 > 寶寶疾病 > 出生疾病 > 如何準確的測量寶寶體溫,發燒怎樣退燒最安全?

如何準確的測量寶寶體溫,發燒怎樣退燒最安全?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裏的孩子生病了,感冒發燒一定是寶媽們最頭痛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面對寶寶們的感冒發燒呢?有什麼方法可以借鑑?

家裏的孩子生病了,感冒發燒一定是寶媽們最頭痛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面對寶寶們的感冒發燒呢?有什麼方法可以借鑑?

孩子一發燒,家裏的氣氛就不對了,老人家可能過於緊張,爸爸媽媽也壓力山大。面對孩子發燒,我們該怎麼做呢?

發燒是每個小朋友在成長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它往往是人體遭遇病菌侵襲後,免疫系統抵抗感染所產生的一種健康反應。因爲體溫升高不利於有害病菌在體內繼續存活,因此適度的發燒是有益的。

引起發燒的常見情況包括:呼吸道感染、流感、耳部感染、扁桃體炎、尿路感染以及其他常見的兒童疾病,例如水痘、百日咳等。

一些小朋友接種疫苗後也可能出現1-2天的低燒。出牙可能使體溫小幅升高,但不會超過37.8°C,因此不視爲發燒。(回顧:長牙會發燒嗎?差點又被騙了)

如何準確測量體溫

天氣熱、穿太多、運動、太陽下暴曬、洗熱水澡等也會升高體溫。如果測量體溫前有以上情況,應先休息15~30分鐘再測量。

孩子發燒時,摸起來較熱,但需要用體溫計來確定孩子是不是真的發燒了。不推薦使用水銀體溫計,因爲一旦破損,有暴露於水銀的風險;不推薦貼額頭的測溫條,它的讀數很不準確。

若只有水銀體溫計可供使用,要注意每次使用前都把它甩到35°C以下;電子式的則要注意歸零。

體溫測量的方法有幾種:

對嬰兒來說,最準確的辦法是用體溫計從肛門測量直腸溫度。測量時可以讓寶寶趴在大人的大腿上,將體溫計用凡士林潤滑後,插入肛門1.3~2.5釐米,注意固定姿勢,測量過程中不能鬆開體溫計。

較大的兒童(5歲以上),可以測口腔溫度,即把溫度計放在舌頭下雙脣緊閉測量。孩子如果剛吃過東西或喝過水,需要等30分鐘再測。

腋溫、耳溫和前額溫度是比較常用的測量方法,但準確度有所下降。測量腋溫前要注意將腋下汗水搽幹後再量;耳溫的測量有一定困難,必須把耳道拉直測量,不適合半歲以下嬰兒。耳溫測量的準確度會受測量方法和耳內垢物影響,可能會有0.2-0.6度的誤差;額頭式體溫計的使用最簡單,從孩子前額輕輕掃過就可測量,孩子睡着的時候也可以使用,但測額溫容易受外界溫度影響。

顳動脈溫度計測量體溫得到的誤差相對最小,也非常方便測量,是肛溫測量以外,第二準確的測量方法。

(用顳動脈溫度計測量體溫)

不同的體溫計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注意掌握正確的方法確保讀數準確。

如果體溫測量超過以下溫度就認爲孩子發燒了:

肛溫、耳溫或額溫高於38°C

口溫高於37.5°C

腋溫高於37.2°C

結合UpToDate臨牀顧問以及英國NHS的建議,有以下情況應立刻送孩子就醫:

不滿三個月的嬰兒:

體溫(肛溫)達到38°C,這類孩子無論看上去情況怎麼樣都應該馬上看醫生,注意不能在沒有醫生的指導下給孩子服用退燒藥。

三個月到三歲的嬰幼兒(以下任意一種情況):

體溫(肛溫)達38.9°C;

體溫(肛溫)達到38°C,並持續三天;

表現出病態,如哭鬧不安、無法攝入液體、食慾降低、睏倦無力、嗜睡等症狀

任何年齡的孩子(以下任意一種情況):

體溫(肛溫)達到40°C;

連續一週以上反覆發燒(即使每次只持續幾小時);

發燒同時伴有皮疹;

出現了熱驚厥(大約5%的半歲至6歲兒童在體溫迅速升高過程中會出現驚厥或癲癇,也就是熱驚厥。一般預後良好,不會對腦部造成傷害);

無精打采或煩躁、反覆嘔吐、有嚴重的頭痛或肚子痛,或有其他症狀造成孩子感覺非常不適。

病菌感染導致的發燒並不會燒壞腦子。只有體溫達到42°C以上纔會引起腦部損傷。感染所致的發燒即使不治療也不會超過40.6°C。兒童體溫超過42°C只有在環境溫度非常高的時候纔會發生,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熱天孩子被遺忘在了密閉的汽車裏。

如何準確的測量寶寶體溫,發燒怎樣退燒最安全?

不靠譜的退燒方法

有些家長會使用民間流傳的一些退燒方法,比如冷水、酒精搽拭來爲孩子退燒,或者“捂汗”退燒,這些都是非常不靠譜的,別再給孩子用了。

用酒精搽拭時,酒精非常容易透過皮膚被吸收,從而導致孩子酒精中毒。

冷水浴、冰水浴或者冰敷會迅速降低皮膚的溫度,容易引起寒顫,反而產生了更多的熱量,導致體溫上升,這樣只會讓孩子感覺更難受。

溫水搽拭也不推薦,因爲它無法長時間降溫,停止搽拭以後體溫很快又上去了,相當於白折騰。孩子發燒以後需要多休息,儘量少折騰。

有的家長給孩子穿很厚、蓋很厚,想捂出汗退燒,這樣做很危險,不僅不利於降溫,反而可能使體溫升高,孩子也可能由於出太多汗導致脫水。

(不推薦使用退熱貼)

一些爸爸媽媽喜歡給孩子用退熱貼,認爲安全無副作用,但退熱貼幾乎沒什麼用。退熱貼的產品說明書介紹它是通過水分汽化帶走熱量,從而達到降溫效果。但事實上,那麼薄薄的一片凝膠裏能蒸發出的水分非常有限,而且把它們貼在額頭上、身上難道不是反而起了保溫效果嗎?更重要的,有些孩子貼退熱貼容易過敏,實在得不償失。

貼上了退熱貼以後,不少人局部皮膚確實感覺到了涼意,這是因爲退熱貼裏添加了薄荷、冰片之類的成分,並不是真正的降溫。


如何科學退燒

給孩子退燒有利有弊。發燒一方面可以幫助身體對抗感染,但它也會讓孩子出現頭痛、身體痛等不適症狀。

總的來說,三月齡以上的孩子,只要吃喝睡以及活動力正常,大多數情況下不必給予退燒治療。但對於那些曾經出現過熱驚厥的孩子來說,雖然還未證實退燒治療有助於防止再次驚厥,但仍然不失爲一個合理的預防辦法。

退燒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孩子的不適感。以下是小孩發燒在家護理時,可以選用的科學退燒方法:

藥物

治療發燒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藥物,一般認爲小孩發燒超過38.5~39°C纔有必要使用藥物退燒。

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安全退燒藥有兩種,分別是對乙酰氨基酚(又名撲熱息痛,常見藥品名:泰諾林、百服寧)和布諾芬(常見藥品名:美林)。這兩種藥物都可以降低體溫1~2°C,緩解發燒給孩子帶來的不適。

注意

兩種藥物的正確使用劑量都是依據小朋友的體重而非年齡計算,因此服藥前有必要使用體重計準確測量孩子體重;

服用這兩種藥物時都應多喝水;

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確認孩子可以服用該種產品,以及服用的劑量和頻率。若仍有不明白的地方,應求助專業醫務工作者;

充足的休息對緩解發燒有好處,如果孩子在睡覺,不需要喚醒來吃退燒藥;

退燒藥必須安全妥善存放,避免孩子誤食。

對乙酰氨基酚:

適用於3個月以上的孩子;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兒童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的單次劑量爲每公斤體重10~15毫克,按需每4~6小時服用一次,24小時內不能超過4次;

兒童口服對乙酰氨基酚後一般30分鐘開始起效。

一些常見的複方感冒藥裏往往含有對乙酰氨基酚,例如小兒氨酚烷胺顆粒、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以及成人常用的白加黑、泰諾、新康泰克等。如果孩子同時在服用其它藥物,要仔細覈對藥物成分是否含有對乙酰氨基酚,避免服用過量造成肝損傷(推薦劑量內服用也可能造成肝損傷,但非常罕見)。

爲安全起見,美國兒科學會建議6歲以下兒童應避免服用含有多種成分的藥物,即複方藥物。

布諾芬:

適用於6個月以上的孩子;

兒童服用布洛芬的單次推薦用量爲每千克體重10毫克,每6~8小時服用一次,一天不超過3次;

布諾芬一般口服後15分鐘起效。

爲了儘量減少對胃部的刺激,布諾芬最好飯後服用。懷疑有脫水症狀的小孩(通常腹瀉、嘔吐後容易發生)不應使用布諾芬,以避免腎臟血流量不足,造成腎臟功能障礙。有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或同時服用其它腎毒性藥物的小孩也應慎用,避免腎臟毒性。

另外,布諾芬可能會誘發哮喘,因此有哮喘的小孩也不推薦使用。

如果孩子同時服用其它藥物,家長也需要仔細覈對藥物中是否含有布諾芬成分,以免累加效應造成服用過量。

對總體健康的兒童來說,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和布諾芬退燒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沒有實質區別。

不建議給16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同時服用兩種退燒藥!但能否交替使用呢?國內部分兒科醫生認爲,如果高燒持續不退,可以交替使用乙酰氨基酚和布諾芬。美國兒科學會則指出,交替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和布諾芬會加大藥物使用難度,增加不安全用藥的風險。

如果不得不交替兩種退燒藥,比如還不到一種藥物服用的時間,孩子又高燒起來,請先諮詢醫生。在給孩子服藥時一定要記錄好服用兩種藥物的時間和劑量(兩種退燒藥的時間間隔不同,用量也不同,所以一定要小心),最好由同一名監護人來給藥。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不要持續地交替用藥。

另外,18歲以下的兒童不建議使用阿斯匹林退燒,因爲有可能導致瑞氏綜合徵,一種罕見的嚴重疾病,可致死亡。

補充液體

發燒會讓孩子的身體丟失較多的水分,所以要鼓勵孩子多補充液體避免脫水。白水、稀釋過的果汁(按照果汁和水1:4稀釋)都是很好的選擇,可以小份量、頻繁地喂。如果孩子在母乳餵養,那麼需要喂得更頻繁一些。孩子發燒的時候,感覺不舒服或者喉嚨痛,所以不想吃東西,這時候不要強迫孩子吃(如果孩子有胃口,願意吃就吃,也不要刻意限制飲食),但一定要鼓勵多補充液體。

衣物

小孩發燒以後應保持着裝輕便。在升溫初期,孩子可能出現寒顫或發抖(大腦發出升溫以便作戰病菌的指令,身體出現寒顫是爲了更快產生更多熱量),這時可以給他/她蓋上輕便的毯子。一旦溫度升高起來,要注意減少衣物,穿着寬鬆或將衣物敞開一些,因爲發燒產生的熱量並不會憑空從身體消失,大部分體熱都需要通過皮膚散發,所以孩子如果穿得過多過緊不利於散熱退燒。如果有空調,可以將室溫保持在大人穿便裝時覺得舒適的溫度即可。


傳染病
呼吸系統
出生疾病
消化系統
皮膚五官
口腔疾病
泌尿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