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比蚊子可怕多了的這種小蟲,孩子無故發燒可能是因爲它!

比蚊子可怕多了的這種小蟲,孩子無故發燒可能是因爲它!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眼看天氣越來越熱,帶着孩子到公園、郊區、大山裏玩玩水、避避暑,多舒服呀!草坪上、樹林裏、小溪邊,都是孩子撒歡奔跑、認知自然的好去處!

然而……安排好行程之後,突然發現,有一種叫“蜱蟲”的生物,迅速澆滅了想出去浪的熱情——

比蚊子可怕多了的這種小蟲,孩子無故發燒可能是因爲它!

哭鬧!紅腫!發炎!發燒!Word天吶,這“蜱蟲”咋那麼恐怖,真是太挑戰當媽的神經了!

這傳說中的蜱蟲到底是什麼?有沒有預防的好方法?萬一被叮咬了又該怎麼辦呢?

想讓寶寶在親近自然的時候更安心,瞭解一下這種惹麻煩的小蟲子可是很有必要的哦!

比蚊子可怕多了的這種小蟲,孩子無故發燒可能是因爲它! 第2張

蜱蟲到底是個啥?

蜱蟲說起來可是蜘蛛的“遠房親戚”,是一種會吸血的小型節肢動物。小如針尖、大如橡皮擦,紅、黑、褐各種顏色,可以“滿足”不同環境需求。

這種蟲子最喜歡潮溼的環境,樹林、草叢、灌木叢,可都是它的“大本營”。所以,爸爸媽媽們帶孩子去這些地方時尤其要注意。

大多數蜱蟲其實危害並不大,但如果被攜帶有害細菌的蜱蟲叮咬,就可能引起嚴重的疾病。

萬一被蜱蟲叮上,會怎樣?

比起其他小蟲子,蜱蟲這貨要狡猾得多——

被蜱蟲叮咬後,起先不痛不癢,很難及時察覺。

還有一部分蜱蟲,如鹿蜱等,仗着體型微小,更加不顯眼。要等它在體內吸血,從鉛筆尖大小脹大到好幾倍後,你可能纔會發現這裏有一顆“大痣”。

被蜱蟲叮咬後,皮膚上還會出現紅包,這些包就是人體對蜱蟲唾液的一種反應。還有一部分人會出現發熱、肌肉痠痛、皮疹、頭痛惡心等各種不適症狀。

比蚊子可怕多了的這種小蟲,孩子無故發燒可能是因爲它! 第3張

打敗蜱蟲,從預防做起

蜱蟲這麼討厭,想出去玩的開心還安心,做好預防功課就很重要啦!

出發之前你該這麼做:

不要去發現過蜱蟲或者極可能有蜱蟲的地方,比如遠郊的樹林、草地等。

如果要出去,就儘量讓小朋友戴寬邊帽子,穿淺色的長衣長褲,並把褲腿塞進襪子裏,再選擇一雙遮蔽性高的鞋子,讓蜱蟲無懈可擊。

你還可以選擇含DEET(避蚊胺)、氯菊酯等成分的防蜱產品:避蚊胺類產品可以直接用於皮膚,用的時候不要直接噴到小朋友的臉上或傷口上,可以先噴在大人的手上再擦到孩子的臉上;氯菊酯類產品就不能接觸皮膚啦,可以用在衣服、襪子、袖口、鞋子,還有其他出行裝備上,使用之前務必仔細閱讀說明書哦。

注意:由於驅蟲劑含有一定的毒性,所以爸爸媽媽在給孩子使用的時候,要注意控制次數和用量。回家之後,也要用清水和肥皂及時清洗。

回來之後你要這麼做:

狡猾的蜱蟲可是有機會就會附着在衣物上的。所以回家後一定要仔細檢查,並用熱水來清洗衣物。

給孩子做個全身檢查,這些部位尤其要重點檢查:手臂、耳朵周圍、肚臍、膝關節背面、兩腿之間、頭髮周圍、腰部。這都是蜱蟲最容易叮咬並隱藏的位置。

好好洗個澡:回來後兩小時之內好好地洗個熱水澡,既可以檢查身上是否有蜱蟲叮咬,又可以讓身體舒適。

比蚊子可怕多了的這種小蟲,孩子無故發燒可能是因爲它! 第4張

特殊蟲子,需要特殊對待

咬人喜歡找嫩的地方下口、叮咬時會把頭和螯肢鑽進皮膚裏吸血、全身都攜帶着可以傳播的細菌……

對付這種“蟲界無賴”,還真不能pia飛就完了。尤其是發現被蜱蟲叮咬的時候,千萬別生拉硬拽,否則鑽在皮膚裏的蟲體要是拔不乾淨、留下點“紀念品”,那麻煩可就大了。

下面這份除“蜱”攻略,你可千萬收好了:

第一步:小鑷子取出

用小鑷子靠近皮膚,牢牢夾住蜱蟲的頭部的位置,不要旋轉、扭動它,而要將蜱蟲直直地拉出。如果蜱蟲的頭還留在皮膚裏,那你還需要進行下一步。

第二步:清除蜱蟲的頭部

先用酒精清潔皮膚,用消毒後的針找到蜱蟲的頭,然後把它弄出來。

第三步:塗抹抗生素軟膏

等把蜱蟲完全剔除乾淨之後,用肥皂和水清洗雙手和叮咬部位,並抹一些抗生素軟膏。

但是要注意,抗生素只能降低普通感染的機率,並不能預防其他細菌傳播性疾病。

這裏,老媽子還要嘮叨幾句,蜱蟲扎進皮膚內的頭部很難清除,很可能引發感染。如果方便去醫院,還是儘量去醫院處理蜱蟲叮咬。

如果被叮咬部位出現皮疹或感染,叮咬後有發燒、頭痛、疲勞或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 就應該馬上去看醫生,千萬不要耽誤。

比蚊子可怕多了的這種小蟲,孩子無故發燒可能是因爲它! 第5張

一想到這種小蟲子會傳染疾病,爸爸媽媽們就完全不想帶孩子出去了,“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沒錯,孩子的健康和安全的確是第一要義。但因爲這個,就在大自然和孩子中間豎一個鐵柵欄,這可就得不償失啦。

有了自然的探索,孩子們才能把書本上枯燥的文字轉變爲有趣的知識,才能更加深刻認識這個世界的燦爛與美好,才更能體會和感知愛的溫度。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