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手抄報 > 【生態環境手抄報圖片大全】環境手抄報圖片大全 關於環境的手抄報圖片

【生態環境手抄報圖片大全】環境手抄報圖片大全 關於環境的手抄報圖片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態環境手抄報圖片大全,生態環境對於我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隨着人類對於生態環境的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已經越來越嚴峻了,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給我們自己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手抄報一:生態環境涵義解釋


生態環境是使用較多的科技名詞之一,但是對這一名詞的涵義卻存在許多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從國內的情況看,大致有4方面的理解:一是認爲生態不能修飾環境,通常說的生態環境應該理解爲生態與環境。二是認爲當某事物、某問題與生態、環境都有關,或分不太清是生態還是環境問題時,就用生態環境,即理解爲生態或環境。三是把生態作爲褒義詞修飾環境,把生態環境理解爲不包括污染和其他問題的、較符合人類理念的環境。四是生態環境就是環境,污染和其他的環境問題都應該包括在內,不應該分開。

應該說,上述4種理解都有其依據和合理性,但是作爲一個科技名詞,不能長期存在太大的歧義。從科學研究與創新、信息和知識的交流與傳播、科學教育與普及3方面看,都需要儘快將其規範化。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院士曾指出:科技名詞規範化對於科學研究與創新、信息和知識的交流與傳播、科學教育與普及具有基礎性作用,要深刻認識科技名詞規範化事業的重要意義。

生態環境是生態和環境兩個名詞的組合。生態一詞源於古希臘字,原來是指一切生物的狀態,以及不同生物個體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德國生物學家E·海克爾1869年提出生態學的概念,認爲它是研究動物與植物之間、動植物及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門學科。但是來提及生態術語時所涉及的範疇越來越廣,特別在國內常用生態表徵一種理想狀態,出現了生態城市、生態鄉村、生態食品、生態旅遊等提法。

環境總是相對於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人類社會以自身爲中心,認爲環境可以理解爲人類生活的外在載體或圍繞着人類的外部世界。用科學術語表述就是指,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實際上是人類的環境。

人類環境一般可以分爲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又稱爲地理環境,即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包括大氣、水、土壤、生物和岩石等。地理學把構成自然環境總體的因素劃分爲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5個自然圈。社會環境指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爲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文明水平,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人工環境,如城市、鄉村、工礦區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則從法學角度對環境下了定義:“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蹟,人文遺蹟、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城市和鄉村等。”

可以看出,生態與環境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生態偏重於生物與其周邊環境的相互關係,更多地體現出系統性、整體性、關聯性,而環境更強調以人類生存發展爲中心的外部因素,更多地體現爲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提供的廣泛空間、充裕資源和必要條件。

生態環境最早組合成爲一個詞需要追溯到1982年五屆人大第五次會議。會議在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部憲法(草案)和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討論稿)時均使用了當時比較流行的保護生態平衡的提法。時任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黃秉維院士在討論過程中指出平衡是動態的,自然界總是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所以用保護生態平衡不妥,應以保護生態環境替代保護生態平衡。會議接受了這一提法,最後形成了憲法第二十六條: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政府工作報告也採用了相似的表述。由於在憲法和政府工作報告中使用了這一提法,“生態環境”一詞一直沿用至今。由於當時的憲法和政府工作報告都沒有對名詞做出解釋,所以對其涵義也一直爭議至今。

黃秉維院士在提出生態環境一詞後查閱了大量的國外文獻,發現國外學術界很少使用這一名詞。全國政協前副主席錢正英院士等在2005年發表於《科技術語研究》雜誌(7卷2期)的《建議逐步改正“生態環境建設”一詞的提法》一文中,轉述了黃秉維院士後來的看法,即“顧名思義,生態環境就是環境,污染和其他的環境問題都應該包括在內,不應該分開,所以我這個提法是錯誤的。”進而提出:“我覺得我國自然科學名詞委員會應該考慮這個問題,它有權改變這個東西。”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陳百明認爲,要表達生態與環境、生態或環境,還是要加上“與”和“或”,避免產生不同的理解。而把生態環境等同於環境已不太適宜。

當前應準確定義“生態環境”這一科技名詞,並規定其內涵和外延。最後通過憲法名詞解釋或自然科學名詞委員會確認。

根據對憲法第二十六條中關於生態環境涵義的解讀,以及這些年來使用生態表徵人類追求的理想狀態,經常被作爲褒義形容詞的實際情況,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陳百明認爲生態環境應定義爲:不包括污染和其他重大問題的、較符合人類理念的環境,或者說是適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

【生態環境手抄報圖片大全】環境手抄報圖片大全 關於環境的手抄報圖片

手抄報二:生態環境背景及其他及時

背景

生態地理環境是由生物羣落及其相關的無機環境共同組成的功能系統或稱爲生態系統。在特定的生態系統演變過程中,當其發展到一定穩定階段時,各種對立因素通過食物鏈的相互制約作用,使其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從而保持了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平衡。如果環境負載超過了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極限,就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弱化或衰竭。人是生態系統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在人類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人類活動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人口的迅猛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既有空前強大的建設和創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壞和毀滅力量。一方面,人類活動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資源的速度和規模,加劇了自然生態失衡,帶來了一系列災害。另一方面,人類本身也因自然規律的反饋作用,而遭到“報復”。因此,環境問題已成爲舉世關注的熱點,有民意測驗表明,環境污染的危脅相當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問題都已成爲制約經擠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指導思想

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爲中心,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爲目標,緊緊圍繞重點地區、重點生態環境問

題,統一規劃,分類指導,分區推進,加強法治,嚴格監管,堅決打擊人爲破壞生態環境行爲,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保護和改善自然恢復能力,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努力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爲實現祖國秀美山川的宏偉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基本原則

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並舉。在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的同時,必須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爲主、防治結合,徹底扭轉一些地區邊建設邊破壞的被動局面。

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應充分考慮區域和流域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破壞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統一規劃,同步實施,把城鄉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城鄉環境保護一體化。

堅持統籌兼顧,綜合決策,合理開發。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經濟發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承載能力,絕不允許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換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經濟利益。

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付費制度。要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權、責、利,充分運用法律、經濟、行政和技術手段保護生態環境。

惡化原因

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維護,對資源採取掠奪式、粗放型開發利用方式,超過了生態環境承載能力。

歷史長期缺乏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過分強調工程措施,而忽視了生物措施。

部分生態建設項目忽視了西部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生態環境建設管理方面“保護優先、預防爲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沒有認真執行。

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複雜,地貌類型多樣。

部門和單位監管薄弱,執法不嚴,管理不力,致使許多生態環境破壞的現象屢禁不止,加劇了生態環境的退化。

保護目標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是通過生態環境保護,遏制生態環境破壞,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 展。

近期目標

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態環境破壞趨勢。建設一批生態功能保護區,力爭使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的源頭區,長江、松花江流域和西南、西北地區的重要湖泊、溼地,西北重要的綠洲,水土保持重點預防保護區及重點監督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功能得到保護與恢復;在切實抓好現有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的同時,抓緊建設一批新的自然保護區,使各類良好自然生態系統及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系,使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得到有效執行,重點資源開發區的各類開發活動嚴格按規劃進行,生態環境破壞恢復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加強生態示範區和生態農業縣建設,全國部分縣(市、區)基本實現秀美山川、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遠期目標

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使重要生態功能區、物種豐富區和重點資源開發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各大水系的一級支流源頭區和國家重點保護溼地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部分重要生態系統得到重建與恢復;全國50%的縣(市、區)實現秀美山川、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30%以上的城市達到生態城市和園林城市標準。到2050年,力爭全國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實現城鄉環境清潔和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全國大部分地區實現秀美山川的宏偉目標。

【生態環境手抄報圖片大全】環境手抄報圖片大全 關於環境的手抄報圖片 第2張


手抄報三:生態環境的存在問題

生態環境中的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爲因素的干擾,超過了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來比較穩定的狀態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物質和能量輸出輸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統成分缺損(如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結構變化(如動物種羣的突增或突減、食物鏈的改變等),能量流動受阻,物質循環中斷,一般稱爲生態失調,嚴重的就是生態災難。

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溫室氣體大量排向大氣層,使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CO₂大約爲230億噸。比20世紀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遞增,這必將導致全球氣溫變暖、生態系統破壞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據有關數據統計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約20cm,到本世紀末將上升65cm,嚴重威脅到低窪的島嶼和沿海地帶。

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是高空大氣中臭氧濃度較高的氣層,它能阻礙過多的太陽紫外線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護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長。臭氧層的破壞主要是現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學物質氟利昂進入平流層,在紫外線作用下分解產生的原子氯通過連鎖反應而實現的。研究表明,南極上空15~20千米間的低平流層中臭氧含量已減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損失可能高達95%。北極的平流層中也發生了臭氧損耗。臭氧層的破壞將會增加紫外線β波的輻射強度。據資料統計分析,臭氧濃度降低1%,皮膚癌增加4%,白內障發生則增加0.6%。到本世紀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層已減少了5%~10%,使皮膚癌患者人數增加了26%。

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於人們過渡的放牧、耕作、濫墾濫伐等人爲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質量下降並逐步沙漠化的過程。全球土地面積的15%已因人類活動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蝕佔55.7%,風侵蝕佔28%,化學現象(鹽化、液化、污染)佔12.1%,物理現象(水澇、沉陷)佔4.2%。土壤侵蝕年平均速度爲每公頃約0.5~2噸。全球每年損失灌溉地150萬平方公頃。70%的農用乾旱地和半乾旱地已沙漠化,最爲嚴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亞洲。在過去的20年裏,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飢餓的難民由4.6億增加到5.5億人。

廢物質

廢物質污染及轉移是指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國排放的廢氣、廢液、固體廢物等,嚴重污染空氣,河流、湖泊、海洋和陸地環境以及危害人類健康的問題。市場中約有7萬~8萬種化學產品,其中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有危害的約有3.5萬種,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災變的有500餘種。據研究證實,一節一號電池能污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價值,其污染可持續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狀態下能存在450年之久。當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對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種建築物的影響和侵蝕已得到公認。有害廢物的轉移常常會演變成國際交往的政治事件。發達國家非法向海洋和發展中國家傾倒危險廢物,致使發展中國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導致接受地的環境污染和對居民的健康影響。另據資料統計,中國城市垃圾歷年堆存量已達60多億噸,侵佔土地面積達5億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產量達440千克。

森林面積減少

森林被譽爲“地球之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對環境具有重大的調節功能。因發達國家廣泛進口和發展中國家開荒、採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100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如果用陸地總面積來算,地球的森林覆蓋率僅爲26.6%。森林減少導致土壤流失、水災頻繁、全球變暖、物種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類,已將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

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種性減少是指包括動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種,由於生態環境的喪失,對資源的過份開發,環境污染和引進外來物種等原因,使這些物種不斷消失的現象。據估計,地球上的物種約有3000萬種。自1600年以來,已有724個物種滅絕,瀕危物種,7240個物種爲稀有物種。多數專家認爲,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來20~30年內處於滅絕的危險,1990~2020年內,全世界5%~15%的物種可能滅絕,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個物種。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對進化和保護生物圈的生命維持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資源枯竭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無所不在。然而飲用水短缺卻威脅着人類的生存。世界的年耗水量已達7萬億立方米,加之工業廢水的排放,化學肥料的濫用,垃圾的任意傾倒,生活污水的劇增,使河流變成陰溝,湖泊變成污水地;濫墾濫伐造成大量水分蒸發和流失,飲用水在急劇減少。水荒,向人類敲響了警鐘。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過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爲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個國家爲嚴重缺水,危及20億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佈在非洲和中東地區。許多科學家預言:水在21世紀將成爲人類最缺乏的資源。正如人們所希望的,不要讓人類的眼淚成爲地球上最後一滴水。

污染

核污染

核污染是指由於各種原因產生核泄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放謝性污染。其危害範圍大,對周圍生物破壞極爲嚴重,持續時期長,事後處理危險複雜。如1986年4月,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13萬人被疏散,經濟損失達150億美元。

海洋污染

海洋被譽爲“國防的前線、貿易的通道、資源的寶庫、雲雨的故鄉、生命的搖籃”。然而,她正受到嚴重的污染。海洋污染常見的主要有原油污染、漂浮物污染和有機化合物污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洋污染直接導致海洋環境的惡化,生物品種的減少。

噪音污染

工業機器、建築機械、汽車飛機等交通運輸工具產生的高強度噪音,給人類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嚴重影響了人類身體的健康。

人口爆炸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負;環境污染,已使其傷痕累累;生態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物種滅絕危及整個生物圈。面對無窮無盡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號。森林匿跡,溪流絕唱,草原退化,流沙塵揚。我們的地球,正超負荷運轉;我們的家園,正走向衰亡,人類的警鐘,是自己把她敲響,挽救自然,挽救生態,挽救環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緩。否則,人類的末日將是自己釀造的一杯毒酒。

【生態環境手抄報圖片大全】環境手抄報圖片大全 關於環境的手抄報圖片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