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她相貌普通,離婚後將“智障”兒子養成歌壇巨星,只因懂得這二字的深意

她相貌普通,離婚後將“智障”兒子養成歌壇巨星,只因懂得這二字的深意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幾天周杰倫怒吼保安的話題上了熱搜:4月30日晚,周杰倫在西安舉辦“地標最強”演唱會時,到了現場點歌環節,卻看見保安將一名前排歌迷的燈牌放在地上,便怒斥保安:“把她的燈牌還給她,你不要亂丟我歌迷燈牌,你有沒有聽到!你要控制秩序,把她燈牌丟掉幹嘛?”接着又連吼兩次“你給我滾出去!”

雖然這次周杰倫的現場處理確實有欠妥帖的地方,但是仔細查看周杰倫的成長經歷,卻能給我們做父母的一些啓示。

1979年1月18日,周杰倫出生在臺北市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是一位物理教師,母親葉惠美是美術教師。周杰倫小時候個性怪僻,不過他在音樂表現了濃厚的興趣。

4歲的時候,媽媽送他到幼兒音樂班學鋼琴,沒想到周杰倫聽老師彈奏一遍自己就能復彈出來。老師告訴葉惠美周杰倫很有天分,應該好好培養。

葉惠美拿出家裏全部積蓄爲周杰倫買了一架好鋼琴,並請最好的鋼琴老師爲他輔導。媽媽的做法引來周爸爸的不滿,認爲妻子是在浪費錢,每次回家都會指責她的不是,家裏的爭吵越來越多。

小學三年級時,周杰倫偶然聽到世界名曲《天鵝湖》,迷上了大提琴憂傷悽美的曲調。葉惠美沒和丈夫商量,又爲周杰倫購買了大提琴。

練琴的時候,媽媽葉惠美對他的要求很嚴格,每次拿着一根棍子站在後面盯着他練琴。雖然周杰倫喜歡音樂,但是因爲年紀小,愛玩的天性也讓他牴觸每天幾個小時枯燥的練琴。每當他鬆懈的時候,媽媽和老師就會拿棍子抽打他的手背,有時一度打到淤青。憑藉着天生的興趣和強大的自制力,周杰倫彈得一手好鋼琴。長大後,他每天都會彈鋼琴,就像喝水那樣自然。

14歲那年,周杰倫的父母終於離婚了,這讓他的性格更加怪癖,功課也十分糟糕。高中後,他的成績並不突出。周杰倫常常面無表情,除了音樂成績出類拔萃以外,其它科目成績幾乎全線紅字,甚至被老師們認爲智力低下。媽媽葉惠美還是決定要把周杰倫培養成才,至少當一個鋼琴師,能夠謀生。

1996年高中畢業後的周杰倫一時找不到工作,便只好到一家餐館去當服務生。媽媽葉惠美知道兒子有音樂潛能,替他在臺北星光電視臺娛樂節目“超猛新人王”報了名。後來,性格內向的她又找到吳宗憲,將兒子的曲譜拿給他看……

後來,周杰倫在一次幫歌手朋友用鋼琴伴奏的時候,吳宗憲發現了他的才華,簽下了他,讓他專職寫歌。

有次,吳宗憲讓他在10天時間內寫出50首歌,如果可以就從裏面挑出10首幫他出專輯。

周杰倫興奮不已,跑到街上買回一大箱方便麪,拼了命似的一首接一首地創作,疲憊的時候,就在房間的某個角落裏打個盹兒。就這樣,僅僅10天時間,周杰倫真的拿出了50首歌曲,從而發行了第一張專輯《JAY》。後來,在他有了資本後,又開始自己做MV導演、自己拍攝電影《不能說的祕密》,多次客串電影,並多次爲電影編曲配樂,展示自己的音樂天賦。

可以說,周杰倫的成功離不開努力,但更離不開的是他對音樂與生俱來的興趣,也更更離不開他的媽媽對他這種天賦和興趣的發現和引導。

長大後,他寫了《聽媽媽的話》這首歌,感謝媽媽對自己人生的幫助;還用媽媽的名字“葉惠美”命名了自己的一張專輯,紀念在音樂之路上,他與母親的相偎相依。

她相貌普通,離婚後將“智障”兒子養成歌壇巨星,只因懂得這二字的深意
彆着急找孩子的興趣,孩子會給你信號和答案。

愛因斯坦的那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雖然已經被人唸叨過無數遍,但真理就是真理。

新東方英語的創始人俞敏洪在採訪中也說:“我覺得興趣班是在必須學習的數學、語文之外的業餘愛好。首先我覺得尊重孩子最重要,要看孩子是不是有這方面的天資和興趣。其次家長不應該爲孩子選太多興趣班。有的家長選五六個,比如選跆拳道,又學舞蹈,又學唱歌,想把孩子培養成全能冠軍,這是沒有意義的。”

找到孩子的興趣點,然後在這方面着力培養,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個道理我們都懂,可是,很多爸爸媽媽說了,我根本看不出他的興趣在哪裏啊。

彆着急找孩子的興趣,孩子會給你信號和答案。

▋要找到他的興趣點,先看他平時愛玩什麼

是的,拒絕挫敗感是人的本能,所以讓小朋友自己玩的時候,他們當然會選擇自己最拿手的事情,在做這些事的時候,他們是處於一種寬鬆的、沒有壓力的心理狀態下,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會充分展現出來,其潛能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個時候你們多觀察孩子,你會相對容易發現他的興趣所在,尤其是針對那些膽小、寡言少語的孩子,如果父母想看到他真實的興趣所在,更應該看他平時選擇玩什麼,在玩的過程中他哪些能力比較突出。

從小朋友玩的過程中,你還可以發現他善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是否喜歡細緻地長久的做一件事情,或者是很有想法能創新出不同的玩法,觀察出這些細節,你也可以根據他的這些性格往相應的興趣上去引導。

▋父母做個靜靜的觀察者就好

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一個著名的會計師焦尼成名了以後,他爸爸每次去買菜的時候,鄰居都會向他請教,問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怎麼會教得這麼好,他爸說其實他也不知道,他也沒可以教孩子什麼。鄰居們不高興了,說他自私,不願意把好的方法告訴大家,後來他爸爸沒有辦法,前思後想,就把一件小事寫進了自己的一本書裏,意思是這大概就是他教育孩子成功的方法。

他說在焦尼12歲的時候,帶三個小孩去樂園玩,出發之前每個人給20塊零用錢。焦尼就買了個本子,把在樂園花的每一分錢都記下來。回家後,爸爸翻看她的錢包,發現剩下的零錢和本子上記下的餘數一模一樣。他當時就跟他太太講,說這個女兒是做會計師的料,將來一定可以做會計師,果然後來他的女兒成了著名的會計師。

他在書裏面說,大人們都不太知道怎麼帶孩子,大家都是摸着石頭過河,可是我們有個方式,就是我們觀察孩子,他喜歡的東西他會常常去做。比如有個孩子喜歡電腦,晚上大人都去睡覺了,他會翻牆到隔壁的華盛頓大學,溜進電腦教室裏用電腦,玩電腦就是他的興趣所在。他說,其實孩子會在自身興趣的引導下去做一些事情,大人只要不多加阻攔,從側面多觀察孩子,其實是可以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

是的,在發現孩子興趣這方面,我們更多的是順氣自然、做個靜靜的觀察者就好,孩子在一種放鬆的狀態下會慢慢地表現出自己對某些事的興趣。

彆着急找孩子的興趣,孩子會給你信號和答案。

▋在尋找興趣點的路上,少一點比較,多一點放鬆

是的,有的孩子很小就對某些事物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父母很快就發現了他們的興趣所在,但對更多的孩子來說,父母可能很長時間都沒發現他的興趣,也不必着急,不要和別的孩子去比較,強迫孩子去學這學那。

本着“非要硬挖掘出一個興趣點不可”這種目的,其實是父母過於緊張的一種表現,這種緊張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也處於一種不放鬆的狀態,還在在一種不放鬆的狀態下,反倒會掩飾自己的一些興趣點,而會不自覺地按照爸爸媽媽“希望他對什麼感興趣”的方向去努力,效果反倒適得其反。

▋孩子不同階段的興趣轉移也是一種寶貴的人生體驗

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接觸和體會到的事物會越來越多,興趣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有的孩子對學琴很感興趣,媽媽也支持地爲他報了班,但在隨後的時間裏,因爲練習的枯燥和辛苦,孩子產生了放棄的念頭。

在媽媽的鼓勵和解釋後,也沒能在堅持下來。轉而對於打球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

媽媽尊重孩子的意願,並不強迫孩子。

有意思的是,一段時間的精力轉移後,回過頭來,孩子反而又對學琴感興趣了,並且真正發現了自己對音樂的喜愛,將彈琴視爲一種輕鬆享受的學習,就這樣一直堅持了下來。

很多鬧着要放棄的孩子,在真的被允許放棄之後,並不一定會感到如釋重負的快樂,也有可能會感到若有所失,在完全不觸碰後反倒能有更真實、更深的思考和感受。

他們失去的,可能就是“再咬牙堅持一下”的那種體會。堅持的痛苦和孩子的快樂並不一定是相互矛盾的,而放棄本身則可能帶給孩子給孩子和父母不一樣的體驗。

記住,擁有一個孩子,能做孩子的父母是上天給你的福賜,我們應該珍惜這樣的福氣,做孩子身邊的朋友,即使干涉也應該有節制,更多的是靜靜地友好地順應他自身的節奏陪伴他慢慢長大,在挖掘他興趣點上也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