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給哀傷一個儀式

給哀傷一個儀式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喪失的陰影長久不能消退,甚至影響着正常生活,此時,需要通過某種儀式,讓哀傷釋放,而後,我們可以更好地前行。

爲我們的失去,做點什麼

喪失之後,必有哀傷。當生活秩序逐漸恢復,我們確認自己已經失去某些人和物時,就會面對自己的創傷和失去的痛苦。一個哀傷的過程就會開始。

我們總是要爲失去做點兒什麼,做到以後,心裏會有些安慰。比如爲失去的親友哀悼、表達情感,舉行葬禮,我們稱之爲“儀式”。儀式,是有心理意義的。哀傷是一個過程,如果我們能夠有序的、有目的地、持續地去爲“失去”做些什麼,對於心理修復是有幫助的。

災難可能使我們失去了安全感、控制感、自尊感,包括自我價值感,需要在哀傷中把這些慢慢建立起來。這個建立的過程也是我們如何重新看待自己。比如,親人去世了,家園也沒了,那麼我是誰?災區遷徙後,我是哪兒的人?我要怎麼活?哀傷最終的結果,就是內在自我修復的完成。此時,就可以有一個新的開始了。

共同哀悼,建立新的聯結

爲什麼喪失會讓人如此痛苦?讓人產生無意義感?因爲人不是孤立的個體,與周圍的人和環境都是有關聯的,周圍的人和環境是我們的“延伸的自我”。我們一直都是靠外界的人和物來定義自己的,這些部分讓我們確定自我價值感。當這部分失去,定義自己的把部分就沒了,有些人就會感覺活着的價值感也沒有了。

共同的哀悼,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新的聯結。假如,一位媽媽因爲孩子去世了非常痛苦,而孩子的同學、朋友經常來看她,她總會感到溫暖,生活會增加意義感。最然他們不能完全替代自己的孩子,但一些新的關係的進入,對她是有價值的。

“社區哀悼”的意義在於,喪失親人的痛苦不只是一個人承擔,而是大家共同來承擔,分擔痛苦,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個體很難面對死亡的恐懼,但羣體共同面對時,力量就會增加。5月19日14:28開始的3分鐘的哀悼,是全國的共同儀式,表明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共同面對災難。

用自己方式爲逝去哀悼

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我們每個人的感受還是有差異的,因此除了集體面對痛苦,我們還可以用個人的方式、儀式,向逝去的人和物表達情感,建立心理的聯結。

1.看望和問候

如果可能的話,可以去哀悼、看望。這個機會來的越早,對心理的恢復越好。假如不能到現場去悼念,也可以找到跟這個失去有關的親人、朋友,和他們通電話,表達問候,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

2.設定紀念日

在自己認爲特別的日子,進行一些個人化的紀念活動。中國的清明節就是爲此而設。

3.保存紀念物

可以找到與逝去相關的紀念物品,比如照片、禮物,把它保存下來作爲紀念。

4.爲逝去寫點什麼

可以通過自己、博客的方式,爲逝去悼念;也可以通過網絡聚在一起,爲共同的逝去寫悼詞,或者在媒體的專欄爲逝去者訃告,這樣就有了一種情感上的呼應。

情感表達的必要和適度

情感表達哀傷是必要的。內心的痛苦如果總是不去觸碰,它就還在那裏。當生活中遇到相關的事情,就會誘發痛苦。當被這種抑鬱情緒淹沒,人的社會功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災難引發的各種情緒和體驗,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梳理,表達。這其中,宣泄是很重要的。宣泄的前提是,不能打破心理底線。當巨大痛苦來臨時,如果人的情緒崩潰,整個人會呈現失控狀態——完全被情感淹沒,精神恍惚,不能感知周圍的世界,完全沉浸在痛苦當中。過度的、無人幫助修復的情感宣泄是有害的。哀傷要表達,之後仍要正常的生活。

給哀傷一個儀式
點擊進入精彩育兒頻道!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