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7歲前是治療癲癇黃金時期

7歲前是治療癲癇黃金時期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兒童期及時發現癲癇並積極處理,能免除一生的不幸,否則不單是個人的悲劇,還成爲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據悉,人羣中癲癇患病率達千分之七,在中國有超過1000萬患者,他們不僅喪失了勞動力,還需要別人長期照顧,造成的經濟負擔在男性疾病中僅次於肺癌,在女性疾病中僅次於乳腺癌。

7歲前是治療癲癇黃金時期

 癲癇有多種“非典型”症狀

對着人傻笑,不自覺地磨牙,沒事咂吧咂吧嘴,習慣性地吐口水,夜裏夢遊等“自動”現象,交談時忽然不懂人家說什麼,吃飯時突然舉着筷子怔住,甚至記性不好、睡眠不好,都有可能是癲癇的發作。王偉還見過突然當衆脫褲子撒尿、不合時宜地引吭高歌等常理無法解釋的怪異行爲,檢查發現都是癲癇惹的禍。

很多青少年在長時間上網後發生抽搐,有人被一閃一閃的汽車燈光誘發出抽風表現,還有的在看世界盃、看日全食期間興奮過度也會抽搐起來,究竟是不是癲癇?王偉稱現在癲癇病的定義強調“在未受到外界刺激的情況下發病”,所以上述情況不一定就是,需要細緻的檢查明確診斷。

檢查:長程腦電監測更易“捕捉”異常腦電波

由於癲癇的表現多種多樣,相當一部分人發病隱匿,因此醫生要詳細詢問病人病史、日常各種表現、學習成績等情況。發達國家的專科規定癲癇問診要在40分鐘以上,有助於抓住癲癇的蛛絲馬跡。“但目前國內醫生看病很少有了解得那麼詳細的。估計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癲癇患者會被漏診或誤診。”他說。

癲癇患者檢查常規要做腦電圖,但十幾分鐘的門診腦電圖能發現的腦波圖異常只有約三分之一。王偉建議懷疑有癲癇的患者做長程24小時腦電監測,可以將檢出率提高到80%。剩下的20%病人怎麼辦?只能更長程的監測,才能使某些患者的診斷明確。

王偉稱,大多數癲癇是有病理基礎的,即大腦發生了器質性的改變。哪怕癲癇只發作過一次,都應去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是否存在病變。因爲病變部位是客觀存在的,所以不用等到病人發作才檢查,但需要富有經驗的醫生才能看出片子中大腦組織的細微改變。

7歲前是治療“黃金時期”

癲癇多發生於小孩與老人。小孩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在10歲前有一個發病高峯。一些小孩癲癇發作雖不厲害,甚至沒有什麼明顯表現,但大腦內部不停放電,會慢慢扼殺大腦的正常發育。王偉提醒:“7歲前是治療的‘黃金時期’,相當一部分人如果有大腦器質性病變,甚至可以將大腦半球切掉,以後發育完全可用剩下的大腦半球代償全部功能。”

若中年人忽然出現癲癇,很可能發生了明確的器質性病變,例如膠質瘤、腦膜瘤等。60歲後人體大腦逐漸發生退行性病變,血管瘤、中風等造成的損傷也容易引起大腦異常放電。

治療:經典藥物是治療之本

癲癇治療目前以內科藥物治療爲主,外科手術治療爲輔。

內科根據腦電圖檢測對癲癇的分型進行用藥。近十多年來國內新藥多了十多種,但王偉推薦的還是一線治療的十多種經典藥物,如丙戊酸鈉、卡馬西平、苯妥英鈉等。因爲研究發現,十多種新藥只增加了8%治癒率,但價格相對昂貴,且副作用風險還在評估之中。

專家說:“在有經驗的專科醫生指導下長程足量規律服藥便可,切莫相信江湖醫生的‘祖傳祕方’。”他和同事曾通過化驗發現所謂的“祖傳祕方”原是幾種便宜的西藥混合而成——這違反了癲癇內科治療“先用單一藥,再聯合用藥”的原則,既打亂了自然病程,又增加了藥物副作用。

發現器質性病變可做手術

有約三分之一的癲癇對藥物沒有反應,通過核磁共振檢查能發現大腦發育性障礙、海馬硬化等,可以通過手術切除或摧毀導致癲癇的病竈,從而完全治癒癲癇。王偉稱,一位花都患者吃藥18年控制不好病情,藥物副作用使多個臟器都受到了損害,後來在覈磁共振上發現了器質性病變,“若早些做手術,就不用受那麼多罪了。”

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要開刀,例如一年就發作一兩次的患者完全不必過度治療,因爲治療可能對病人造成更大的傷害。

提醒:癲癇患者慎下游泳池

國外調查發現,在游泳池中遇溺身亡的人中,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是癲癇發作所致。對於未能完全控制的癲癇患者,游泳、駕駛車輛等“不容有失”的活動能免則免。

如果發現身邊有人抽風,首先要儘量讓其側臥,以免唾液等吸進呼吸道造成窒息死亡。爲防病人緊閉牙關咬傷舌頭,應找一個調羹裹上布塞進其嘴裏,但千萬不能把手伸進去,以免被咬斷。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