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來自家屬的求助:如何自我調節?

來自家屬的求助:如何自我調節?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想與任何人去接觸,怕他們提及娃,有時只能安慰自己活一天算一天,到那就說那得話,但還是覺得日子很難熬,親戚朋友還能理解我,但街坊鄰里把我們一家視爲洪水猛獸,似乎我孩子的病是見不得光的,是丟人現眼……同時,對於…

原標題:來自家屬的求助:如何自我調節?

前段時間,小編看到了一個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的求助信,信裏寫道:

“我的孩子20歲,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我的心理壓力很大,不能與其他人訴說,也不知道今後的路該怎麼走下去,很無奈的活着。不想與任何人去接觸,怕他們提及娃,有時只能安慰自己活一天算一天,到那就說那得話,但還是覺得日子很難熬,親戚朋友還能理解我,但街坊鄰里把我們一家視爲洪水猛獸,似乎我孩子的病是見不得光的,是丟人現眼……

我作爲一個重度精神障礙患者的家屬,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家屬都和我一樣,生活像常年照不到陽光的腐土一樣散發着陰暗、隔離、死亡的味道。每天都會心驚膽戰,夜不能寐,時時警醒,到後來不是絕望,而是不抱有任何期待……真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有時候甚至想帶上孩子一起去死……”

在這封信的背後,小編看到了一位絕望的母親在深夜獨自一人寫下這封信的場景,情到深處,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這淚水既是爲了孩子、爲了家庭,似乎又是在埋怨上天的不公……

根據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2019年公佈的數據顯示:全中國有2.4億精神障礙患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超1600萬人,這就意味着有2.4億個家庭正在被精神疾病折磨着,這其中可能有你的親戚、你的鄰居又或者是你的同學朋友。

來自家屬的求助:如何自我調節?

作爲病人家屬,他們需要承擔的責任遠遠超出了常人的想象,除了要照顧患者的吃喝拉撒外,還需要揹負着高昂的治療費用,甚至在患者犯病時可能受到拳打腳踢、傷痕累累。在接觸精神疾病患者的這些年裏,我見過爲了給兒子看病,把兒子鎖在身邊靠撿垃圾維持收入的老父親;我也見過爲了讓母親吃藥,被咬破手臂的兒子;我還見過因爲絕望,試圖帶着患者自殺的丈夫……

在每一個家屬的身上,小編都能感受到他們背後的付出,以及在沉重壓力下內心的無助和崩潰,這些想必只有親身經歷,才能說出其中滋味……

今天,小編就站在家屬的角度上,總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給到病人家屬們一些引導與幫助:

一、克服“病恥感”,正確對待疾病

“病恥感”不只出現在病人身上,很多病人家屬尤其是精神障礙患者的家人會把疾病當成家醜,用“性格古怪”、“脾氣暴躁”、“不通情理”等評判、指責、排斥來回應患者,不承認或不接受家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事實。而這往往會導致患者不能及早就醫,從而加重病情!對家屬而言,當家人被診斷爲某種精神疾病時,家人需要儘快接受事實,穩定患者與自己的情緒,配合醫生及時治療,儘早控制病情。

來自家屬的求助:如何自我調節? 第2張

二、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對家屬而言,很多時候病人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到家屬,一個愁雲密佈的分文不僅不利於病人康復,同樣不利於家屬生活。所以,對家屬而言,保持一個積極向上、陽光樂觀的心態非常重要。在照顧病人的同時,學會緩解自己的心態,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給患者一個溫暖的家庭氛圍,提供情感和物質全方位的支持,這是患者康復的巨大動力。

三、學會尋求幫助,抱團取暖

對有條件的家庭可以選擇一家人一起接受心理諮詢、心理疏導,在治療患者的同時也可以緩解家屬焦慮、緊張的情緒。同時可以加入病友家屬羣或者組織,與其他家庭一起抱團取暖,相互安慰、相互打氣,一起度過這段艱苦的時間。同時,對於無力承擔治療費用的貧困家庭而言,可以尋求社會機構、民間組織的幫助,不光能緩解經濟壓力,對病人和家屬來說也是得到了支持與安慰!

來自家屬的求助:如何自我調節? 第3張

其實作爲家屬,照顧病人都是一個長期且辛苦的工作,他們要付出的遠不是我們所能想象到的。所以對待病人家屬,尤其是精神疾病家屬更應該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偏見,幫助他們在求醫治病的同時更好的適應社會。

同時,小編想對各位患者家屬說,一定要正確的認識精神疾病,不要認爲精神疾病=無藥可醫,一定要放平心態,學會自我調節,樹立治療信心,陪伴患者一起走過這段難熬的日子……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