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走着陪着錯過着

走着陪着錯過着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少年宮、早教機構等地,隨處可見陪着孩子一起上課的家長們,這種“親子同堂”、“親子共學”的現象在今天顯得尤爲普遍。更有甚者,孩子入學之後,每晚做作業都要家長陪伴、糾錯,一旦離開了家長的監督就無法專心學習,甚至錯漏百出。

走着陪着錯過着

在少年宮、早教機構等地,隨處可見陪着孩子一起上課的家長們,這種“親子同堂”、“親子共學”的現象在今天顯得尤爲普遍。更有甚者,孩子入學之後,每晚做作業都要家長陪伴、糾錯,一旦離開了家長的監督就無法專心學習,甚至錯漏百出。

不少教育專家認爲:陪讀,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現有教育方式的失敗,折射出望子成龍的父母們教育方式的諸多弊端。但現實生活中,陪讀家長又確有其自身的目的和苦衷。在陪讀風氣盛行的今天,家長該如何面對是否陪讀的兩難選擇?又該如何避開陪讀弊端,幫助孩子斬斷依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現身說法:陪讀,究竟是愛還是無奈?

一封來自讀者家長的信:   編輯老師們好,我是一個7歲孩子的媽媽,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可是,新學期開學不到一個月,我就發現原有的生活節奏完全亂了套:女兒每天帶回來的家庭作業中,從解釋題目、聽寫字詞到檢查作業,大部分內容都需要在家長輔導下才能完成,爲了孩子的學習,我晚上和週末不得不陪着孩子做作業、複習、預習,成了名副其實的“陪讀”。

本來職場媽媽就周旋在工作與家務中分身乏術,現在還得勻出時間來陪孩子學習,累得苦不堪言;更頭痛的是孩子也由此養成了依賴的習慣,非得我陪她才肯寫作業,長此以往,又談何培養她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能力?

爲了更好地瞭解時下孩子身邊的“陪讀之風”,編輯將這封家長來信貼到了親子論壇上,誰知一經發布即引發家長們的熱烈討論,原來,陪孩子學習現今儼然成爲了家長每晚的“必修課”。

雖然陪讀現象十分普遍,但家長們的觀點卻各有不同,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

支持方:   陪讀=有效輔導  孩子掌握知識的關鍵本來就在於重複學習,加深印象,單憑課堂短短的幾十分鐘又何談加深印象?晚上陪孩子一起寫作業,一來是對白天所學知識的鞏固,二來又可及時查漏補缺,一舉多得。

——珊瑚貓  誰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別的家長每晚都在家陪讀,我又怎能放任不管?再說孩子年齡還小,容易散漫分心,有家長在旁監督,確實能起到約束的作用,有助孩子專心學習。

——布布媽媽  反對方  陪讀=事倍功半  佈置需要家長輔導完成的功課、要求家長檢查作業……簡直是老師將輔導的責任轉嫁到了家長身上,這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認爲白天不用認真聽課,反正不懂做的作業回家還可以問爸媽。

——天使寶貝心  陪讀是一件苦着孩子累了家長的事情,本來工作和家務就兩頭繁忙,現在還要兼任孩子的家庭教師,孩子的作業每天不斷,家長的時間就被綁定限制住了,想忙點自己的事情都不行,確實非常頭痛。再說我們也不是專業教師,低年級還勉強應付得來,將來課程深了,試問家長又能陪讀到什麼時候?

——sweetlinda   現象熱析:陪讀現象的始末因果

辛 巴  無可否認,在現今的社會環境和教育制度下,陪讀之風確實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從幼兒階段陪着孩子上興趣班、早教課,到小學甚至中學階段陪着孩子讀書學習、監督輔導,似乎要想做一個愛孩子、負責任的家長,就無論如何做不到放任不管,逃不開陪讀的“使命”。

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家長都被綁在了孩子的課桌前?陪讀成風,究竟是學校的責任、社會的選擇,還是家長自身的原因?針對陪讀現象的始末因果,兒童心理學博士、廣州津心教育公司顧問專家吳海勇老師給出了這樣的解答——

在以往人們的印象中,“家長陪讀”僅限於一些學習上的特殊情況,比如留學海外、低齡特招的“小大學生”、缺乏自理能力或學習能力的學生等等。

但隨着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孩子小小年紀就已肩負拔得頭籌的重任,所以陪讀現象也漸漸呈現出低齡化、普遍化等特點。這也就意味着,家長陪讀以輔導孩子更好地完成作業、掌握知識這一方式,爲越來越多的父母和學校所接受,甚至以此作爲提高鞏固孩子成績的重要手段之一。

究其根源,陪讀熱的衍生輻射,主要源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社會原因  社會競爭激烈——知識對於個人是否成功的影響日益加重,人們對學歷和能力的追崇也輻射到家長身上,爲了幫助孩子打好基礎,贏在起跑線上,家長不得不紛紛親自上陣督促孩子學習,以免將來在社會競爭中被淘汰。

教育效果功利化——廣告和傳媒不停鼓吹各種迅速、明顯的教育效果,只重視掌握的學習內容多海量、多艱深,而不顧知識基礎是否紮實、學習方法是否科學,使得教育風氣日益急功近利,孩子學習起來愈來愈困難吃力。  學校原因

教育制度僵化——應試教育體系下,學校爲了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生灌輸更多的知識,往往出現很多超綱、超前學習的內容,授課時間被不斷擠壓,學生在課外不得不另外花大量時間消化課堂上的知識,家長也只好甘當“課外輔導老師”。

盲目追求成績——學校爲了提高成績、培養尖子生,對學生常常實行高標準、高要求,一方面出現超常教育、特長教育以迎合家長需求,另一方面又將自己的輔導任務推給家長,以求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家長原因  家長過度關注——獨生子女政策施行以來,許多家長都存有“輸不起”的心理,認爲孩子將來必須成功成材才能獲得幸福,於是愛子心切的家長便希望通過自己的付出幫助孩子成長。

家教態度所致——家長對孩子存有不信任的心態,認爲只有自己鎖定孩子的時間、監督孩子的學習,親力親爲地悉心輔導,孩子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同時,中國家長傳統的犧牲心理和保姆心態,又使得父母甘於爲孩子奉獻一切。

專家解讀:陪讀是一把雙刃劍  崔華芳  雖然陪讀熱的衍生髮展有各種各樣的因素,許多家長最終也主動或被動地投入到浩浩蕩蕩的“陪讀大軍”中,但事實證明,並不是任何孩子、任何情況都適合陪讀,而不同方法、不同側重的陪讀也呈現出截然相反的學習效果,皆因陪讀形式有利也有弊,家長需明白孩子的自身情況和現實需要,理智分析陪讀是否適合孩子,從而決定要不要陪讀、如何去陪讀。

陪讀的優勢  陪讀熱之所以蔚然成風,自然有其好的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低年級階段的孩子由於年齡較小,身心發育不健全,自控能力差,自學能力不強,所以陪讀有助於家長積極地參與到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引導和鼓勵孩子採取正確的方法去學習,從而使孩子更好地適應學習。同時,家長陪讀對於孩子專注力及自控力等良好品質的培養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及時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一般而言,老師主要通過作業和考試檢驗孩子的學習效果,無法在課堂以外對孩子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時及時釋疑。陪讀則正好填補了這一項空白,使家長能夠及時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在孩子學習中出現困難時幫助孩子更好地和老師溝通互補,鞏固孩子的學習成績。

形成良好的親子互動——家長陪讀本身也是一種親子活動,通過學習過程中的交流和互動,有助於家長和孩子增進親子感情,其無形的“家庭支持系統”也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陪讀的弊端  陪讀雖然有一定優勢,但如果家長毫無策略、盲目過度地陪讀,反而弊多利少:   讓孩子喪失自主學習的樂趣——家長陪讀,使學習不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孩子玩瘋了,有家長來催促;作業做錯了,有家長來檢查;作業不會做,有家長來指導……最終導致孩子漸漸把學習看成家長的事。

一旦孩子喪失了自主學習的樂趣,學習目標就發生了變化,學習也隨之變成一項任務、一種負擔——這就是許多家長抱怨孩子學習缺乏自覺性和積極性的原因。

不利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孩子知道家長會在旁指導和幫助自己學習,做作業時就會越來越不自覺,從而出現粗心大意、拖拖拉拉、不願獨立思考等不良習慣。還有些家長在陪讀過程中不斷數落和批評孩子,反而造成孩子情緒低落,注意力渙散,記憶力下降,這些消極學習體驗的累積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反過來又影響孩子的學習。

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來栽培孩子的幸福。”許多家長因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孩子的身上,期望值不知不覺越來越高,結果導致孩子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一旦家長的要求總是超越孩子的實際能力,孩子就會反感和產生牴觸情緒,表現出逆反、焦慮、煩躁、厭學等心理。

容易養成心理依賴——如果孩子長期習慣於家長的陪讀,還容易影響孩子的人格獨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孩子習慣了事事依賴家長,他就無法實現真正的心理斷奶,不知自己從何學起、爲何而學,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學習效果而言,這種依賴和惰性甚至會掩蓋孩子的真實成績,反而影響其將來的發展。

家教支招:抓大放小,細說陪讀的技術與重點  姚 遠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適度的陪讀有利於其快速融入學習環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但學習終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明智的家長應該走出陪讀誤區,掌握陪讀的方法與技巧,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一步步引導他自己去面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從而成爲獨立自覺、主動進取的人。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無論出於何種原因的陪讀,主觀或客觀、主動或被動,其根本目的都是爲了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且最終使孩子實現自主學習。有的家長以爲,陪讀就是陪在孩子身邊看着他寫作業、做預習,一旦發現錯誤就急切地指出來,甚至在孩子遇到難題時親身上陣爲其解答。

這種本末倒置的陪讀非但不能收到預期效果、提高孩子成績,反而容易導致孩子產生厭學、依賴、拖延、被動等不良學習習慣,事倍功半。所以家長要弄明白孩子處於哪種情況、清楚自己爲何要陪讀,找準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進行陪讀,重引導、重啓發,切勿越俎代庖。

逐步訓練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  許多家長都十分看重陪讀的督促作用,認爲孩子在自己眼皮底下學習才能更專心致志,實際上,陪讀的督促作用可謂既有效又有限,但歸根結底不是長久之計,關鍵還是在於一個度的問題。

一旦過度陪讀,不但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甚至會弱化孩子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自我約束力和獨立能力。所以家長應在陪讀的過程中,有的放矢、按部就班地訓練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動腦筋積極思考,主動克服學習過程中枯燥、艱深等困難情緒,適時點撥、有序引導,最終使孩子不用陪讀也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讓孩子輕鬆、自信地挖掘學習樂趣  學習本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孩子在其中不但能夠獲得知識,還能獲得思考的樂趣和克服困難的成就感。

陪讀的效果之所以不好,在於家長沒有掌握陪讀的藝術,不是心懷恨鐵不成鋼的急切情緒,沒有給予孩子思考的空間,造成其壓力感和畏懼心;就是過分強調題目的對錯、分數的高低,使孩子模糊了學習的根本目的,好像是爲成績而學、爲家長而學……長此以往,孩子又如何挖掘學習的樂趣?如何樹立獨立性的自信心?如何體會到自主思考的成就感?所以家長一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和口吻,切勿爲孩子帶來壓力;二要講究方法和技巧,不要把陪讀變成監管,把糾錯變成責罵,使孩子將對陪讀形式的反感情緒蔓延到學習本身。

《孩子》觀點:——陪讀的目的是爲了不再陪讀  林 嘉  陪讀不是提高孩子成績的法寶,更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不分析情況、不講究方法,家長花在陪讀上的時間和心力是不會和孩子的成績成正比的。孩子的成長、成才,歸根結底重在自身的自學力和自控性,這是人最終走向成功的根本原因,所以家長在陪讀的過程中,必須謹記幾點關鍵——

一、不能爲陪讀而陪讀,更不能因爲別人陪讀所以自己陪讀,孩子天賦各異,因材施教纔是永恆真理。

二、陪讀只是方法而非目的,只有幫孩子逐步實現從外在獎勵向內在獎勵轉變,才能建立孩子獨立自主的自信心和行動力。

三、切勿以愛的名義阻礙孩子發展自學能力的機會,只有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學習,才能逐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幫助孩子最終實現好學習、會學習、愛學習!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