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0-1歲 > 嬰兒健康 > 【體能】體能鍛鍊的好處 體能鍛鍊遊戲

【體能】體能鍛鍊的好處 體能鍛鍊遊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體能】體能鍛鍊的好處 體能鍛鍊遊戲

寶寶通過適當的體能鍛鍊能夠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寶寶在進行體能鍛鍊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體能的含義

體能是指從事身體活動時表現出的能力。對於幼兒來說,體能鍛鍊能夠提高身體素質,加強其活動能力;能夠提高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以及自我保護能力。體能是體育的基礎。 對幼兒進行體育教育,其目的便在於增強其體能。

體能鍛鍊的好處

鍛鍊能強化心臟

有氧運動是指運動身體的大肌肉羣,使心臟持續加速跳動幾分鐘(如跑步、蹬車和游泳)。通過一次次的有氧運動,氧氣被輸送到肌肉。結果是,心臟變得更加強壯,做事時更有效 率,不會很容易就感到疲勞或氣喘吁吁。

鍛鍊能增強肌肉

鍛鍊能使肌肉更加強健,這樣能給關節更好的支持,使人不易受傷。下列鍛鍊方式能增強胳膊和腿部的肌肉:跳繩、游泳、跑步、騎車和單排輪滑。

鍛鍊能增加柔韌性

衆所周知,孩子比成人敏捷。孩子能將四肢彎曲到成人所不能達到的程度。這就是爲什麼小時就開始鍛鍊的人長大後仍能保持柔韌性。

提高寶寶體能注意事項

1、循序漸進,從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入手

幼兒體能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發現,運動能力越差的幼兒越是害怕運動,原因在於這些幼兒害怕運動會讓他們受到傷害。所以提高體能的關鍵是針對不同幼兒的體能 特點從簡單的運動開始培養幼兒對運動的自信心。

2、根據個體情況,選擇適合幼兒特點的項目

選擇項目要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最好帶一點遊戲的性質。例如,對協調能力較差的幼兒可以玩投籃、拍皮球、飛盤等。對懶惰不愛運動力量不足的幼兒可以玩彈跳、踢足球、 簡單越障等。

3、時間、場地要恰當安排

選擇安全、空氣新鮮的開闊地帶、考慮幼兒的身體特點,時間也不宜過長。

4、讓幼兒感到愉快、有成就感

最好選擇難易適中的趣味性、娛樂性的遊戲活動,避免機械重複的單項活動。這樣幼兒在快樂遊戲的同時,既有成就感,又能鍛鍊體能。

體能鍛鍊遊戲

5-9個月 模仿中練爬行

準備工作:草地、小玩具。

遊戲兒歌: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隻沒有耳朵,一隻沒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遊戲方法:在乾淨的草地上或布單上,媽媽先教寶寶屈膝跪起,撅起屁股,再用手在寶寶腹部託一把,用手掌頂住寶寶的左右兩腳掌,使寶寶蹬着媽媽的手掌向前爬。最好在 寶寶面前放一個玩具,吸引寶寶的注意力。然後,媽媽也來與寶寶一起爬引逗寶寶來追。媽媽還可以帶上老虎的面具,唱着“兩隻老虎”的兒歌向寶寶“撲”過去,寶寶會對媽媽 突然改變的表情和追逐的動作感興趣。媽媽去捉寶寶,捉到寶寶後,撓寶寶的胳肢窩或後背,逗笑寶寶,引導寶寶快速爬行。

10月-1歲半 騎“馬”練行走

準備工作:草地、牌子、木棍。

遊戲兒歌:騎上我的小竹馬,駕駕駕!噠噠噠噠噠噠噠噠,馬來了!

遊戲方法:爸爸和寶寶前後一排站好,寶寶拉着爸爸的衣服,爸爸做“車頭”,寶寶做“司機”,然後由“車頭”領着走(也可以小跑),一邊走一邊帶着寶寶學火車“轟隆隆 ”地叫。媽媽用紙板做兩個牌子,上面分別寫着“紅燈”、“綠燈”。媽媽舉起“紅燈”,“火車”停;媽媽舉起“綠燈”,“火車”開始走。除了開火車,還可以與寶寶玩“駕 馬車”的遊戲:媽媽找一根小木棍,用卡紙做個馬頭貼在木棍上,讓寶寶“騎”在馬上,一手握木棍,一手做揚鞭狀,邊唱兒歌邊走動。寶寶做車伕,爸爸與媽媽牽着棍子在後面 ,跟着寶寶走,假裝坐馬車。

1歲半-3歲 追泡泡練跑步

準備工作:戶外開闊空間、泡泡液、吹泡泡的工具、氣球。

遊戲兒歌:大泡泡,小泡泡,寶寶快來追泡泡。泡泡圓,泡泡亮,圓圓泡泡真好玩。

遊戲方法:帶寶寶到戶外去,爸爸吹泡泡並給寶寶演示如何追泡泡並戳破泡泡,然後鼓勵寶寶和爸爸一起做。爲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邊吹泡泡,邊唱兒歌。爸爸還可用氣球代 替泡泡,拿着氣球在空中放開,氣球隨風飄動,讓寶寶追氣球,並伸手拍擊。

兒童體育運動與兒童個性的形成

兒童的自信心的建立

自信心就像催化劑能將人的一切潛能調動起來,使人們百折不撓,不斷努力,最終獲得成功。培養自信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通過體育活動可以非常有效的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在挑戰中認識自我

參加有難度、有挑戰性的體育活動往往是有而形成自我概念、樹立自信心的有效途徑之一。每戰勝一次挑戰,孩子就獲得一次成功的體驗。從成功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漸漸產生信心。

有主動探索的機會

體育活動常常是可操作性比較強、多樣化的,所以孩子們常常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玩法的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們一次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自己的認識也會不斷加深,自信心也隨之增強。

嬰兒健康
嬰兒營養
嬰兒教育
嬰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