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新生兒敗血症應如何選擇抗菌藥物?

新生兒敗血症應如何選擇抗菌藥物?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狹義的新生兒敗血症(neonatal sepsis 或 septicemia)是指新生兒細菌性敗血症(neonatal bacterial sepsis),廣義的新生兒敗血症已將真菌、病毒及原蟲列入病原體內

1. 新生兒敗血症是什麼?易感因素有哪些?

答:狹義的新生兒敗血症(neonatal sepsis 或 septicemia)是指新生兒細菌性敗血症(neonatal bacterial sepsis),廣義的新生兒敗血症已將真菌、病毒及原蟲列入病原體內。

易感因素有以下幾點:

(1) 母親的病史:母親妊娠及產時的感染史(如泌尿道感染、絨毛膜羊膜炎等),母親產道特殊細菌的定植,如 B 組溶血性鏈球菌(GBS)、淋球菌等。

(2) 產科因素: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羊水混濁或發臭,分娩環境不清潔或接生時消毒不嚴,產前、產時侵入性檢查等。

(3) 胎兒或新生兒因素:多胎,宮內窘迫,早產兒、小於胎齡兒,長期動靜脈置管,氣管插管,外科手術,對新生兒的不良行爲如挑「馬牙」、擠乳房、擠癰癤等,新生兒皮膚感染如膿皰病、尿布性皮炎及臍部、肺部感染等也是常見病因。

新生兒敗血症應如何選擇抗菌藥物?

2. 新生兒敗血症應該作哪些輔助檢查?

(1) 細菌學檢查:細菌培養儘量在應用抗菌藥物前嚴格消毒下采血做血培養。注意,即使是使用了一次後,也會使本來就不高的血培養陽性率大大降低,尤其是對一些敏感細菌。故強調儘量在應用抗菌藥物前採血做血培養,而不是在入院次日早上採血做血培養。

(2) 懷疑產前感染者,生後 1h 內取胃液及外耳道分泌物培養。出生 12 小時後則意義不大。但相對於其他部位,新生兒外耳道內存留母親羊水/產道分泌物信息的時間最長,即使出生 1~2 天后,還是應該重視送檢外耳道分泌物培養。

(3) 尿培養在早發新生兒敗血症中陽性率不高,晚發新生兒敗血症中陽性率較高。

(4) 血培養:最好不同部位血送檢 2 次,若結果陽性且一致,意義更大。

(5) 單次 CRP、超敏 CRP、PCT 的結果,價值不大。動態監測變化,還是有一定的臨牀價值。

強調:在出生後的最初 2 天,PCT 出現生理性的升高,18~30 小時可達 21 ng/mL,即使到了 42~48 小時才下降至 2 ng/mL,而健康成人水平<0.05 ng/mL。

(6) 嚴重細菌感染時,也可使血白細胞減少,尤其在新生兒更是如此,但新生兒嚴重細菌感染,血白細胞明顯增多的機率還是遠遠大於血白細胞減少的機率。

(7) 國外敗血症常規檢查多包括腦脊液,因爲:

新生兒敗血症中 25% 會併發化膿性腦膜炎,尤其是大腸埃希菌;

新生兒化腦大多完全缺乏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徵,如驚厥、意識障礙、眼部異常、顱內高壓、腦膜刺激徵等;

由於血培養的敏感性較差,故有些新生兒敗血症血培養陰性,腦脊液檢查已經證實存在化膿性腦膜炎了;

一旦診斷化膿性腦膜炎,抗菌藥物的選擇及療程均有別於單純的新生兒敗血症;

一旦發生化膿性腦膜炎,死亡率仍然較高,倖存者 40%~50% ,可留下失聽、失明、癲癎、腦積水、智力和運動功能障礙。建議新生兒敗血症應常規檢查腦脊液。

3. 新生兒敗血症的抗菌藥物用藥原則是什麼?

(1) 一般原則:

臨牀診斷敗血症,在使用抗菌藥物前收集各種標本,不需等待細菌學檢查結果,即應及時使用抗菌藥物;

根據病原菌可能來源初步判斷病原菌種,病原菌未明確前可選擇既針對革蘭陽性菌又針對革蘭陰性菌的抗菌藥物,可先用兩種,但應掌握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有不同優勢致病菌及耐藥譜,經驗性地選用。

一旦有藥敏結果,應作相應調整,儘量選用一種針對性強的抗菌藥物;如臨牀療效好,雖藥敏結果不敏感,亦可暫不換藥。

一般採用靜脈注射,療程 10~14d。合併 GBS 及 Gˉ菌所致化膿性腦膜炎者,療程 14~21d。

(2) 主要針對 G+菌的抗菌藥物:

青黴素與青黴素類:如爲鏈球菌屬(包括 B 組鏈球菌 GBS、肺炎鏈球菌、D 組鏈球菌如糞鏈球菌等)感染,首選青黴素 G。對葡萄球菌屬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青黴素普遍耐藥,宜用耐酶青黴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鄰氯青黴素)等。

第一、二代頭孢菌素:頭孢唑啉爲第一代頭孢中較好的品種,主要針對 G+菌,對 Gˉ菌有部分作用,但不易進入腦脊液; 頭孢拉定對 G+和 Gˉ球菌作用好,對 Gˉ桿菌作用較弱。第二代中常用頭孢呋辛,對 G+菌比第一代稍弱,但對 Gˉ及β-內酰胺酶穩定性強,故對 Gˉ菌更有效。

萬古黴素、替考拉寧:作爲二線抗 G+菌抗菌藥物,主要針對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

(3) 主要針對 Gˉ菌的抗菌藥物:

第三代頭孢菌素:優點是對腸道桿菌最低抑菌濃度低,極易進入腦脊液,常用於 Gˉ菌引起的敗血症和化腦,但不宜經驗性地單用該類抗菌藥物,因爲對金葡菌、李斯特桿菌作用較弱,對腸球菌完全耐藥。常用:頭孢噻肟、頭孢哌酮(不易進入腦脊液)、頭孢他啶(常用於綠膿桿菌敗血症併發的化腦)、頭孢曲松(可作爲化腦的首選抗菌藥物,但新生兒黃疸時慎用)。

哌拉西林:對 Gˉ菌及 GBS 均敏感,易進入腦脊液。

氨苄西林:雖爲廣譜青黴素,但因對大腸埃希菌耐藥率太高,建議對該菌選用其他抗菌藥物。

氨基糖苷類:主要針對 Gˉ菌,對葡萄球菌滅菌作用亦較好,但進入腦脊液較差。阿米卡星因對新生兒易造成耳毒性、腎毒性,如有藥敏試驗的依據且有條件監測其血藥濃度的單位可以慎用,不作爲首選,並注意臨牀監護。奈替米星的耳腎毒性較小。

氨曲南:爲單環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對 Gˉ菌的作用強,β-內酰胺酶穩定,不良反應少。

(4) 針對厭氧菌:用甲硝唑。

(5) 其他廣譜抗菌藥物:

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爲新型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碳青黴烯類),對絕大多數 G+及 Gˉ需氧和厭氧菌有強大殺菌作用,對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細菌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常作爲第二、三線抗菌藥物。但不易通過血腦屏障,且有引起驚厥的副作用,故不推薦用於化膿性腦膜炎。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爲另一種新型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抗菌譜與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相同。

美羅培南:抗菌譜與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相同,且相對易通過血腦屏障。

環丙沙星:作爲第三代喹諾酮藥物,對 Gˉ桿菌作用超過第三代頭孢和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對 MRS、支原體、厭氧菌均有抗菌活性,是作爲同類藥物的首選。當其他藥物無效並有藥敏依據時可用該藥。

頭孢吡肟:爲第四代頭孢菌素,抗菌譜廣,對 G+及 Gˉ均敏感,對β-內酰胺酶穩定,且不易發生耐藥基因突變,但對 MRS 不敏感。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