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0-1歲 > 嬰兒健康 > 年中伏時間查詢

年中伏時間查詢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9年中伏時間查詢

2019年中伏時間:7月22日-8月10日 共20天

中伏又叫做二伏,通常指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是夏天最熱的一段時間。

中伏一般爲10天或20天,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四個庚日時中伏爲10天;如果在立秋之前出現第五個庚日,那中伏爲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後,中伏則爲10天。

第1天2019年7月22日(小暑第十六天)

第2天2019年7月23日(大暑第一天)

第3天2019年7月24日(大暑第二天)

第4天2019年7月25日(大暑第三天)

第5天2019年7月26日(大暑第四天)

第6天2019年7月27日(大暑第五天)

第7天2019年7月28日(大暑第六天)

第8天2019年7月29日(大暑第七天)

第9天2019年7月30日(大暑第八天)

第10天2019年7月31日(大暑第九天)

第11天2019年8月1日(大暑第十天)

第12天2019年8月2日(大暑第十一天)

第13天2019年8月3日(大暑第十二天)

第14天2019年8月4日(大暑第十三天)

第15天2019年8月5日(大暑第十四天)

第16天2019年8月6日(大暑第十五天)

第17天2019年8月7日(大暑第十六天)

第18天2019年8月8日(立秋第一天)

第19天2019年8月9日(立秋第二天)

第20天2019年8月10日(立秋第三天)

年中伏時間查詢

中伏是怎麼算的

1、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伏”是隱藏的意思,“伏者”,隱伏避盛夏也。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2、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爲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爲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爲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爲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3、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爲10天,中伏爲10天或20天,末伏爲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爲初伏,第4個庚日爲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爲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爲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爲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年中伏時間查詢 第2張

中伏的習俗

中伏又叫做二伏,中伏是暑天最熱之時,主婦們都愛在此時製作簡捷又順口的麪條做主食,所以稱“二伏面”。

古時把麪條叫“湯餅”和“不託”。在張岱寫的《夜航船》一書中就有“魏作湯餅,晉作不託”之語,麪條就是由湯餅逐漸爲面片湯後發展而成。古時做麪湯時,用一隻手託着和好的面,另一隻手往鍋裏撕片,形成“片兒湯”,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蝴蝶面”。這種制湯麪方法類似現在的山西刀削麪。到了晉代人們才使用上了案板、擀麪杖和刀,不再用手託着做了,所以此時麪條也叫“不託”。北宋時期已製作成長條面,稱爲“索麪”,待到明清時麪條的品種花樣更多。解放前後製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機器切面和掛麪以及白麪玉米麪兩樣麪條等多種。

伏天吃麪條的民俗早在三國時期已有,《魏式春秋》上雲:“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麼又爲什麼大熱天本來就酷熱難耐,還吃讓人淌汗的熱湯麪呢?南朝時有書論述是:“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爲辟惡。”因古時人們認爲農曆五月是惡月,到了六月就應該惡,而“以熱制熱”法一向是中醫養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生良方。另外二伏時正值夏收剛結束小麥豐收之際,人們素有“嚐鮮兒”的習慣,用新小麥做成湯麪吃上兩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嚐鮮又驅瘟疫邪氣,這就是二伏時吃麪的原因吧。

年中伏時間查詢 第3張

嬰兒健康
嬰兒營養
嬰兒教育
嬰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