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疾病 > 出生疾病 > 新生兒痤瘡和溼疹區別是什麼

新生兒痤瘡和溼疹區別是什麼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生兒痤瘡和溼疹區別是什麼?新生兒痤瘡和溼疹的區別在哪裏?在皮膚科、新生兒科或者兒科常見到這樣的患兒:臉蛋稀稀疏疏地冒着紅的、白的「痘痘」,溼疹?脂溢性皮炎?還是痤瘡?

新生兒痤瘡和溼疹區別是什麼?新生兒痤瘡和溼疹的區別在哪裏?在皮膚科、新生兒科或者兒科常見到這樣的患兒:臉蛋稀稀疏疏地冒着紅的、白的「痘痘」,溼疹?脂溢性皮炎?還是痤瘡?

本文着重總結了新生兒/嬰兒期的「痤瘡」的鑑別。新生兒/嬰兒期的「痤瘡」可分爲 2 種,一種叫做「新生兒痤瘡」,另一種叫做「嬰兒痤瘡」,並且新生兒痤瘡和嬰兒痤瘡差距不只是發病年齡這麼簡單。

1. 新生兒痤瘡

新生兒痤瘡(neonatal acne)臨牀很常見,約見於 20% 的嬰兒,無家族史。研究認爲此病不屬於母體和內源性雄激素刺激皮脂腺所致,因此許多學者認爲這不是真正的痤瘡。

爲了與真正的痤瘡—「嬰兒痤瘡」進行區別、防止混淆,目前國際上常將「新生兒痤瘡」稱之爲「新生兒頭部膿皰病(neonatal cephalic pustulosis)」。

新生兒頭部膿皰病發病機制不甚明確,有學者認爲可能源自馬拉色菌定植於皮膚引起的炎症反應,特別是嚴重病例。不過也有一項研究發現疾病嚴重度和皮損馬拉色菌培養陽性率或者非皮損區定植率之間不存在關聯。

新生兒頭部膿皰病平均發病年齡爲 3 周齡。臨牀表現爲炎症性丘疹和膿皰(圖1),無粉刺樣皮損。皮損常累及面部,以面頰部爲主,時有見於頭皮。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頭部膿皰病有時與紅痱外觀很相似。

新生兒痤瘡和溼疹區別是什麼

圖 1. 新生兒頭部膿皰病

治療方面,多數新生兒頭部膿皰病爲輕度病例,可選擇每日清潔,避免外用油類和乳液,通常無需其他額外的治療,因爲此病常在 4 月內逐漸消退,消退後不遺留瘢痕。

如果皮疹嚴重或有迫切治療需求,可考慮外用 2% 酮康唑乳膏(每日 2 次)或1% 氫化可的鬆乳膏(每日 1 次),這可能有助於皮損的清除。另外,新生兒頭部膿皰病患兒在未來青春期患痤瘡的風險不會增高。

2. 嬰兒痤瘡

嬰兒痤瘡(infantile acne)是少見的獨立疾病,與新生兒頭部膿皰病無關,發病率遠不及後者。它通常始發於 3~4 月齡嬰兒,罕見於數週齡的嬰兒。嬰兒痤瘡多見於男嬰,由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增生所致。

嬰兒痤瘡臨牀表現比新生兒頭部膿皰病更嚴重,包括典型的痤瘡樣皮損,例如粉刺(圖 2)、炎性丘疹、膿皰,有時可見結節。此病通常在 1 歲內自發消退,但亦可持續至 3 歲左右。

新生兒痤瘡和溼疹區別是什麼 第2張

圖 2. 嬰兒痤瘡

與新生兒頭部膿皰病不同的是,嬰兒痤瘡可能持續存在、引起瘢痕形成,故可能需要治療。當爲輕度或中度炎症時,可外用 2.5% 過氧化苯甲酰、抗菌藥物(如紅黴素)或維 A 酸類藥物。嚴重病例或可考慮系統用藥治療,例如口服紅黴素或口服異維 A 酸。

外用藥物在面部使用前或大面積使用前,建議先在肘窩塗抹藥物查看局部反應情況。外用藥物特別是維 A 酸類藥物起始頻率建議爲隔日 1 次,晚上使用,耐受之後改爲每晚 1 次。

嚴重而持久性嬰兒痤瘡可能需要評估雄激素過多及潛在原因,例如先天性腎上腺增生、性腺腫瘤、腎上腺腫瘤或性早熟等。部分嬰兒痤瘡病例在青春期有可能會出現重度痤瘡。

3. 新生兒痤瘡與嬰兒痤瘡的鑑別要點

下表(表 1 )直觀總結了兩種「痤瘡」的區別,以便兒科醫師、皮膚科醫師及全科醫師對比學習。

表 1. 新生兒痤瘡和嬰兒痤瘡的比較

新生兒痤瘡和溼疹區別是什麼 第3張

4. 如何與其他疾病鑑別?

除了新生兒痤瘡與嬰兒痤瘡需要進行鑑別之外,這兩種皮疹還需要與其他可能累及頭面部的新生兒或嬰兒水皰、膿皰性皮疹進行區分。包括新生兒暫時性膿皰性黑變病、新生兒毒性紅斑、粟丘疹、粟粒疹和嬰兒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等。

(1)新生兒暫時性膿皰性黑變病

新生兒暫時性膿皰性黑變病(transient neonatal pustular melanosis,TNPM)或稱新生兒一過性膿皰性黑變病,臨牀較少見。此病主要發生於足月產黑色人種嬰兒,發病率約爲 5%,其他種族亦可出現。

TNPM 皮損好發於前額、下頦、頸部、背部和脛部,分 3 階段/類型:非紅斑基底上的小膿皰,常在出生時出現;紅斑與周圍鱗屑,膿皰破裂,可持續數週至數月;色素沉着斑(圖 3 ),逐漸消退,需數週至數月。上述不同階段皮損可能同時存在,預後良好,無需治療。

新生兒痤瘡和溼疹區別是什麼 第4張

圖 3. 新生兒暫時性膿皰性黑變病

(2)新生兒毒性紅斑

新生兒毒性紅斑(erythema toxicum neonatorum,ETN)臨牀非常常見,可發生於 31%~72% 的足月產嬰兒。ETN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毛囊皮脂腺單元不成熟有關。

ETN 臨牀特徵爲多發紅斑和丘疹,丘疹直徑 1~3 mm,紅斑基底上迅速出現無菌性膿皰(圖 4,5 )。皮損分佈於軀幹和四肢近端,掌跖部不受累。此病可能出生時即出現,但常發生於出生後 24~48h。皮損常在 5~7 日內消退,無需治療。

新生兒痤瘡和溼疹區別是什麼 第5張

圖 4. 新生兒毒性紅斑

(3)粟丘疹

粟丘疹(milia)是因毛囊皮脂腺中角質物和皮脂堆積所致的白色丘疹,40~50% 的嬰兒有粟丘疹,常發生於鼻部(圖 5 )和麪部,新生兒的粟丘疹常在數週內消失。

新生兒痤瘡和溼疹區別是什麼 第6張

圖 5. 新生兒毒性紅斑(面部)和粟丘疹(鼻部)

(4)粟粒疹

粟粒疹(miliaria)俗稱痱子,是新生兒和嬰兒的常見表現,尤其是氣候炎熱時,角質層水平的角蛋白阻塞汗腺導管,汗液不易蒸發,出現汗液瀦留或外滲至周圍組織,形成丘疹、水皰或膿皰。

粟粒疹有多種臨牀表現。晶狀粟粒疹(晶狀痱)薄壁水皰,類似露珠,無炎症(圖 6 )。紅色粟粒疹(紅痱)是汗液滲入真皮引起局部炎性反應,產生成羣紅色丘疹和膿皰。膿皰性粟粒疹(膿痱)也是由局部炎症所致,皮損爲紅色基底上的無菌性膿皰(圖 7 ),類似於紅色粟粒疹。深部粟粒疹(深痱)爲膚色丘疹或丘膿皰疹,不易擦破。

新生兒痤瘡和溼疹區別是什麼 第7張

圖 6. 晶狀粟粒疹

新生兒痤瘡和溼疹區別是什麼 第8張

圖 7. 膿皰性粟粒疹

粟粒疹極少出生時即有,通常在 1 周齡時出現,特別是與恆溫箱、敷料包裹、衣物包裹和發熱有關。皮疹常見於面部、頭皮和皺褶部位。

粟粒疹無需特殊治療,降低環境溫度、減少出汗後皮損會迅速消失。

(5)嬰兒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

嬰兒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 of infancy,EPFI)是一種罕見皮膚病,病因不明,發生在新生兒和嬰兒。其與成人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Ofuji 病)關係尚不明確。

EPFI 表現爲複發性瘙癢性毛囊性膿皰,最常見於頭皮(圖 8 ),亦可見於四肢。61 例 EPFI 患者回顧性研究顯示,發病年齡中位數爲 5 月齡,男女比例爲 4:1。組織病理普遍存在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部分嬰兒亦有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增多。復發較爲規則,每間隔 1~12 周復發一次,1~4 周內消退。大多數兒童在 3 歲時完全消退。

新生兒痤瘡和溼疹區別是什麼 第9張

圖 8. 嬰兒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

治療方面,外用糖皮質激素可能有助於減輕皮損和控制瘙癢。

傳染病
呼吸系統
出生疾病
消化系統
皮膚五官
口腔疾病
泌尿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