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健康 > 我愛你,兩歲的“淘氣包”!

我愛你,兩歲的“淘氣包”!

來源:寶貝周    閲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典圖書裏的智慧,能夠幫助那些長了本事,會以更多方式直白表達內心意願的“兩歲”們再長一點點,學會更智慧地表達。

我愛你,兩歲的“淘氣包”!

經典圖書裏的智慧,能夠幫助那些長了本事,會以更多方式直白表達內心意願的“兩歲”們再長一點點,學會更智慧地表達。

為什麼原本乖巧的小寶寶,一過了兩歲的檻兒,就變得愛哭愛鬧了?其實,這是成長中必經的一個過程——孩子的情緒越來越豐富了。

兩歲的“不!”   “北北兩歲半了,最近,他特別喜歡和媽媽‘擰着幹’。你説東他偏要往西,説了叫他不要湊近電視,他就偏要湊上去。固執起來就像頭小牛,拉都拉不動……”   ——北北媽

很多時候,兩歲的“不聽話”,實際上是寶寶在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不吃,不洗,不睡,不……通過“擰着幹”,寶寶要讓大人肯定他的與眾不同。

另外,看似霸道的任性,也許是他在試探你的底線:再堅持一會兒,爸爸媽媽可能就讓步了!   還有一些逆反的表現,其實是想引起爸爸媽媽或者別的小朋友的注意。比如《我為什麼討厭吃奶》裏,那個小男孩動不動就擺出一副“我好討厭你”的模樣。其實他説討厭你,反而是想讓你注意到他。

你看,“不聽話”的原因多種多樣,遇到寶寶的“不合作”,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他的真實想法,然後才能找到解決之道。很多圖畫書不但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與孩子交流的機會,而且還給出了緩和寶寶對抗情緒的方法。

比如,《大衞,不可以》裏面的媽媽,巧妙地用一句“我愛你”,化解了小淘氣包心裏所有的不滿。在親子共讀的時候,不妨多問問寶寶對書裏的那些小淘氣的看法,這能幫助我們瞭解孩子是怎麼看待他自己的。

父母必讀相關鏈接  《大衞三部曲》的前世今生  5 歲那年,大衞? 香農畫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本圖畫書,記錄了一件件他媽媽不允許他做的事情。每一幅畫上都寫上了“No”和“David”,因為那是他當時唯一會拼寫的兩個字。許多年後,當他早就遺忘了自己的這本塗鴉之作時,他的媽媽卻把它寄給了他。

這本被媽媽細心保存的塗鴉不僅記錄了大衞在童年歲月的歡樂和煩惱,也成為他創作淘氣包“大衞系列”圖畫書的靈感源泉。

兩歲的“怒火”   “小豬的3歲生日一日日臨近,情緒化卻先一步進入高潮。只要你阻攔她正在做的事,她馬上嘟起嘴大聲尖叫,扯你的衣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堅持自己的主張,討要自己的權利。”   ——小豬媽媽

在這一段時期,你可能會覺得孩子變得有些“任性”,情緒經常很莫名地波動。如果爸爸媽媽因此跟着緊張,或者也大喊大叫起來,可能會引發他作出更過激的行為,會讓衝突升級。其實,孩子的情緒情感是在和人們的互動中慢慢發展起來的。冷靜下來,讓孩子看到你是如何處理情緒問題的。

如果孩子還太小,轉移注意力是值得一試的方法。就像《生氣湯》裏的媽媽那樣,用煮湯的方法來吸引孩子,在做一鍋“生氣湯”的時候,孩子自然就忘記了生氣。  此外,與其要孩子做一個“永恆的寶寶”,倒不如早早教會他如何給自己的壞情緒找出口。就像《寶貝生氣包》裏那樣,當獾小弟把肚子的火氣吼出來之後,他又開始説説笑笑了。

有時,也可以試試讓孩子一個人獨處。就像《菲菲生氣了》中,菲菲一個人爬到草地的大樹上,看着自己喜歡的綠色風景,心情自然而然就慢慢平靜了。

父母必讀相關鏈接  《菲菲生氣了》的顏色魔法  顏色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最直截了當的方法。當孩子暴躁的時候,經常會用大片的紅色、黑色來表現他們狂怒的情緒。莫莉. 班就是運用孩子式的色彩心理創作了《菲菲生氣了》:從封面到內頁,火焰般鮮紅的背景,直觀展現了小女孩憤怒的心情;而當菲菲跑到屋外,畫面又逐漸過渡到草綠、天藍的背景,給人一種鎮定安靜的感覺

兩歲的“分離”   “兩歲的女兒最近特別愛哭。晚上做噩夢哭,白天不肯上幼兒園,勉強被老師抱進去了,也哭得撕心裂肺的。上次我要出差,走的時候又是一場大哭……唉,我該拿她怎麼辦呢?”   ——甜甜媽

成長過程中的不安全感有時在大人看來是荒謬的,比如“媽媽不來幼兒園接我,是不是被大灰狼吃掉了”? 對2 ~ 3歲的寶寶來説,講大道理經常是沒有用處的。與其説一萬遍,媽媽不會被吃掉,都不如像《魔法親親》裏的浣熊媽媽那樣,給害怕孤單的孩子一個“親親”;或者,像《阿秋和阿狐》那樣,給離開家的孩子一個玩具“保護神”。

這一點點安慰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但對寶寶來説卻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小小的親吻或者擁抱,就能讓他們的世界變得光明起來。同樣,如果孩子特別喜歡某個玩具或者書,不妨讓他隨身帶着。這些熟悉的書和玩具,會給他帶來一些安全感。

《魔法親親》是這樣誕生的  奧黛莉? 潘恩的女兒在要上幼兒園時也非常焦慮,這使她很苦惱。有一天,她在公園看見一對浣熊母子,當時浣熊媽媽在舔小浣熊的手。潘恩查了資料才知道:浣熊總是在和幼崽分開時這麼做,目的是讓小浣熊有媽媽的氣味相伴,能夠安心待在家裏。

潘恩決定如法炮製,每天送女兒出門前,先在她的手掌心親一下,並告訴她:“不管何時,如果你想要媽媽的親親,只要把手貼在臉上就行了。”女兒從此安心了不少。這段經歷激發了潘恩的靈感,寫下了《魔法親親》的故事。

還有很多圖畫書可以幫助寶寶度過情緒的“不穩定”時期。比如,《我要小馬桶》教孩子學會自己上廁所,《小兔當家》幫孩子認識到獨處並不可怕,《小阿力的大學校》讓孩子發現學校的可愛,《爺爺一定有辦法》讓孩子看到有變化的生活是精彩的……最重要的還是,當我們和孩子一起讀這些書的時候,也在學習一些聰明父母的好經驗——積極地理解孩子,富有創意地和他互動,耐心、平和地等待他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