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認識小兒高熱、家庭處理不求人!

認識小兒高熱、家庭處理不求人!

來源:寶貝周    閲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發熱(fever)是指體温異常升高。體温超過39℃稱為高熱。高熱是小兒最常見的急診症狀。高熱時間超過2周稱為長期高熱。長時間高熱可引起氧消耗增加、脱水、細胞代謝紊亂、神經功能障礙等。急劇升高的體温常伴隨着抽搐發生,因此,對高熱患兒應加以重視,及時處理。

一、臨牀表現

(一)熱型

小兒熱型多不如成人典型。

1.稽留熱

體温恆定地維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24小時內體温波動範圍不超過1℃。

2.弛張熱

體温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波動範圍超過2℃而最低體温始終高於正常。

3.間歇熱

體温驟升至39℃以上,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高熱期與無熱期反覆交替出現。

4.波浪熱

體温逐漸上升達39℃以上,數天後又逐漸降至正常水平,如此反覆。

5.週期熱

體温升高呈一定週期。

(二)伴隨症狀

高熱伴隨症狀常有寒戰、煩躁不安、頭痛、面色潮紅、皮膚髮熱、皮疹、出血點、淋巴結腫大、肝脾大、黃疸、昏迷等。

認識小兒高熱、家庭處理不求人!

二、護理

(一)病情觀察

觀察患兒意識、體温、心率、呼吸、面色、皮膚温度、有無皮疹或出血點、有無寒戰等。

1.高熱時必須定時測量體温,並準確記錄以觀察熱型。一般每4小時測量一次,如超高熱或其他特殊情況須1~2小時測量一次,降温處理後0.5~1小時需複測一次,以觀察降温效果。

高熱患兒宜測量肛門温度:取肛表將水銀柱甩至35℃以下,液狀石蠟潤滑肛表前端後輕插入肛門3~4cm,2~3分鐘後取出讀數。嬰幼兒及煩躁不安或意識不清的患兒測肛温時需在旁扶持體温表。

2.體温每升高1℃,顱內血流量增加8%,可增加顱內壓,使大腦皮層過度興奮或高度抑制,患兒表現為煩躁、頭痛、驚厥或昏睡、昏迷。先高熱後昏迷常見於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等。先昏迷後發熱常見於顱內出血等。

3.由於發熱時氧耗量增加,產熱過多,需加速散熱,所以患兒心率呼吸會隨之增快。一般體温每升高1℃,心率增加15~18次,呼吸增加5~7次。臨牀上當患兒心率呼吸明顯增快,在排除缺氧、心衰等原因外應考慮到高熱的可能,及時測量體温。

4.小兒高熱較成人多見,觀察患兒時不能靠感覺其皮膚冷暖來判斷體温的高低。在體温上升期,因產熱大於散熱,散熱減少,患兒可皮膚蒼白、皮温下降、畏寒或寒戰。高熱時部分患兒表現皮膚潮紅且温度升高,部分患兒出現肢體發涼,常伴有精神萎靡、昏睡甚至昏迷,以嚴重感染患兒多見。

5.高熱伴隨有皮疹常見於麻疹、風疹等,觀察皮疹性質、分佈、出現日期以協助診斷。高熱伴皮膚、黏膜出血常見於重症感染、某些急性傳染病和血液病,如敗血症、流行性出血熱、急性白血病等。

6.高熱伴寒戰常見於敗血症、急性肺炎、急性腎盂腎炎、輸液(血)反應等。寒戰是肌肉強烈收縮大量產熱的過程,寒戰後體温會顯著升高,所以在患兒寒戰時應予保暖,寒戰停止後應及時測量體温,並積極降温處理。

7.小兒年齡越小,體温調節越差。因中樞神經調節功能未成熟、體表面積相對大、皮膚汗腺發育不良,尤其早產兒、新生兒皮下脂肪較薄,肌肉不發達,體温極易波動。但小兒對發熱的耐受力較好或反應不多,高熱與病情輕重不一定平行,如小嬰兒感冒時體温可突然上升至40℃左右而患兒一般情況可較好,熱退後恢復亦較快。年長兒若高熱時全身情況較差,往往反映有較嚴重疾病發生。

8.採用降温處理後應注意觀察降温效果,避免體温驟降,觀察有無面色蒼白、血壓下降、心跳加快、脈搏細速、四肢冰冷、大汗、軟弱無力等虛脱現象。如出現虛脱表現應予保暖、飲熱水,嚴重者需靜脈補液。一般體温降至38.5℃左右即可停止物理降温措施。

認識小兒高熱、家庭處理不求人! 第2張

(二)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

(1)寬衣鬆被解包:利用熱輻射作用散熱,尤其適用於新生兒、小嬰兒。

(2)降低環境温度:開窗通風、利用空氣的對流作用散熱,但應避免對流風;可以利用空調控制室温在21~22℃;也可在室內放置冰塊降低室温。

(3)頭部冷濕敷:通過傳導散熱。一般用20~30℃冷水浸濕軟毛巾後稍擠壓使不滴水,摺好置於前額,每3~5分鐘更換一次。或使用退熱貼降温,將退熱貼凝膠面直接貼於前額,使用過程中通過凝膠水分的汽化帶走熱量,從而降低體温。

(4)頭部冰枕:通過傳導散熱,可以降温並減少腦細胞耗氧量。取冰塊用錘子敲碎成小塊,放在盆中用水衝去稜角,以免劃破冰袋和導致患兒不適。將小冰塊及少量水裝入冰袋至半滿,壓擠冰袋排出袋內空氣,夾緊袋口,倒提冰袋檢查無漏水後裝入布套內,放置於患兒枕部。冰塊融化或布套浸濕應及時更換,並應觀察枕部皮膚有無凍傷。做好交接班。

(5)冰敷:將裝有碎冰塊的冰囊置於腋下、腹股溝等體表大血管行走處,通過傳導散熱。需及時更換並觀察局部皮膚有無凍傷。

(6)温水浴:適用於急性起病的高熱患兒。水温比體温低2~3℃,洗浴時間10~15分鐘,多擦洗皮膚,促進散熱。危重患兒因病情危重,且監護設施及管道多,不適宜選用温水浴。末梢循環差的危重卧牀患兒,可將其肢體浸入熱水中擦洗,以擴張血管增加血流,使散熱增多。

(7)0.9%冷氯化鈉溶液灌腸:適用於體温高達40℃以上的患兒,達到深部降温的目的。新生兒一般不用,腹脹患兒禁用。嬰幼兒對灌腸的耐受差,往往隨灌隨排出。高熱患兒常有便祕,灌腸既可降温又可通便。

(8)酒精擦浴:適用於高熱降温。酒精有刺激皮膚血管擴張而促進散熱的作用,且酒精在皮膚上蒸發時,可帶走大量的熱。

酒精擦浴前置冰袋於患兒枕部以幫助降温,熱水袋置於足底部,可加強擦浴的生理效應,促進發汗和增加患兒舒適。準備25%~35%的酒精200~300ml,擦浴從頸部一側開始沿上臂外側擦至手背;從腋下、臂內側擦至手心,下肢自髖部沿腿外側擦至足背;自腹股溝沿腿內側經膕窩擦至足跟。在大血管行經表淺的部位可反覆輕輕擦片刻,以增加降温作用。左右兩側均擦浴後助患兒側卧擦背部。整個擦浴過程為15~20分鐘。

禁擦胸前區、腹部、後頸、足底,這些部位對冷刺激較敏感。擦胸前區可引起反射性心率減慢;腹部受涼可導致腹瀉;足心對冷敏感,可引起產熱增多及反射性血管收縮影響散熱效果。血液病患兒凝血機制差,酒精擦浴可使皮膚出現散在出血點,不宜使用。新生兒、小嬰兒因皮膚薄,毛細血管豐富,可經皮膚吸收而出現酒精中毒,不宜採用。

2.藥物降温

(1)對乙酰氨基酚:近年來推薦為兒科首選解熱藥物。作用於下丘腦的體温調節中樞,有退熱鎮痛作用。口服吸收迅速,服藥後10分鐘即發揮退熱作用,2~3小時達最佳退熱效果,一般可維持4小時。副作用少,安全範圍大。

(2)氨基比林、安乃近:因粒細胞減少發生率較高,一般不用。

(3)阿司匹林:因其能引起瑞氏綜合徵,現在多不主張使用。

(4)腎上腺皮質激素:不作為常規退熱藥物應用。降温是非特異性的,因可能使感染擴散,病毒感染尤其是水痘時應禁用。應用指徵:嚴重感染、中毒症狀重或合併休克者可以與足量抗生素聯合應用;胸腔、腹腔、關節腔等細菌性或結核性感染時為防止粘連可以應用;變態反應性疾病或結締組織疾病引起的發熱也可應用。

(5)複方冬眠療法:適用於持續高熱伴煩躁、驚厥者。氯丙嗪、異丙嗪每次0.5~1mg/kg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使用時必須注意血管擴張與體温過低引起的虛脱。應在血容量補足的條件下使用。

認識小兒高熱、家庭處理不求人! 第3張

(三)營養與飲食

高熱時體內分解代謝增加,各種營養素大量消耗,體温每升高1℃基礎代謝率增高13%。又由於高熱時迷走神經興奮性降低,胃腸蠕動減弱,消化腺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而影響消化功能,故有食慾不振、腹脹、便祕等症狀。應供給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鼓勵患兒少食多餐,不能進食者應予鼻飼補充營養。

高熱時呼吸增快、出汗使機體喪失大量水分,鼓勵患兒多飲水或靜脈補充液體、電解質,補充水分增加尿量還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

(四)口腔護理

高熱患兒唾液分泌減少,口腔內食物殘渣利於細菌繁殖,易發生口腔炎症。同時,由於高熱時機體抵抗力降低及維生素缺乏易引起口腔潰瘍,應加強口腔護理。每天用生理鹽水或口泰液(含滅滴靈)清潔口腔或協助漱口3次。

(五)一般護理

1.保持室內環境安靜,空氣流通。

2.卧牀休息。因高熱使患兒代謝增快、消耗增多,但進食減少,體質虛弱。

3.在退熱過程中往往大量出汗,應及時擦乾汗液並更換衣服,防止受涼。加強皮膚護理,勤擦浴,保持皮膚清潔乾燥,避免汗腺阻塞。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