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為什麼中國媽媽那麼焦慮?

為什麼中國媽媽那麼焦慮?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古人言:“養不教,父之過。”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中國家庭教育中,父親的角色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少,只留下一個充滿焦慮的母親...

UC大資料在2017年5月釋出了《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焦慮指數最高的五個城市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南京、廣州;年齡分佈上,80後媽媽成為最焦慮的人群。

為什麼中國媽媽那麼焦慮?

北大心理學教授徐凱文說:焦慮症的發病率,上世紀八十年大概1%到2%,現在是13%,至少每100箇中國人當中有13個人是焦慮障礙患者。

據UC大資料調查報告統計:中國媽媽焦慮的三大最重要因素為:孩子健康、孩子教育、夫妻關係。孩子,是媽媽最為焦慮的因素,超過夫妻關係。

為什麼中國媽媽那麼焦慮? 第2張

女主內男主外,在我國依然是主流家庭模式。

全職媽媽始終多於超能奶爸。沒有像北歐國家給爸爸們休產假,用國家政策支撐家庭育兒這種“福利”,也註定讓媽媽們早於爸爸進入養娃模式。

不過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社會學家研究發現,在面對不確定因素時,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容易感到焦慮;在美國,已確診患有焦慮症的女性是男性的兩倍。

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Susan Nolen-Hoeksema曾在研究後認為,這背後的原因是女性更強的家庭責任感

她們往往更傾向於為別人的幸福負責,尤其是自己的孩子與丈夫,“這種‘責任感’對女性來說更像是一種進退兩難的窘境,因為總有些事情是她們心有餘而力不足的。”

女性在家庭事務上承擔更多,家庭責任感更強。教育職責分配上,“母職”佔比更大。

◆陪娃打游擊戰一樣穿梭於各個特長班輔導班的大多是媽媽;

◆陪娃寫作業、幫娃做手工、在家長群裡不停反饋互動“發表講話”的也是媽媽;

◆安排親子活動、夏令營,家庭旅遊各種大小事宜的,還是媽媽。

生理結構及心理上差異,女性擁有更強的掌控欲。

十月懷胎,媽媽本身自帶更強親密屬性。

對於生活中“失控”狀況,爸爸們比媽媽更易接受。這方面從男女有別的“帶娃模式”可見一斑。

加上時代大環境改變,女性自我成長,伴隨著經濟和精神獨立的,是更開闊的視野和眼界。

這也是為什麼如今的媽媽就算只養一個娃也比祖輩們養多個更焦慮。

因為她們已經站得更高望得更遠,教育程度和手執的財富,讓她們有能力和資本早早看到孩子在未來要面對的激烈競爭。

“虎媽”蔡美兒就曾說到對於丈夫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質疑,她甚至籤協議讓他不要干預她對孩子進行中國式教育。

丈夫“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如果沒有,那麼請配合我。”

爸爸去哪兒了?

現如今的中國式家庭教育體系中,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援都不多。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時間教育兒子,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做人。在這場無形的親情之戰,無論勝利的那個人是誰,輸的最慘也最無辜的都是孩子。

因為父親的“缺席”,導致媽媽的愛超負荷輸出,超負荷的愛=窒息般的關愛。這就是導致“媽寶男”“媽寶女”越來越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孩子成為母親產生焦慮的因素,這一說法並不準確。孩子、家庭帶給女性朋友們的影響正式來自於其丈夫自身。

孩子成為家庭無辜的犧牲品,當母親向孩子施壓過度,物極必反的情況就會發生。

孩子叛逆、自制力差、以自我為中心、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都不足為奇。

如何緩解中國媽媽們的焦慮

放下做“完美”媽媽的執念,容許自己和孩子犯錯。

給自己,也給家庭,留出喘息空間。

把注意力從培養孩子部分轉移到成長自己。

畢竟瞬息萬變的時代,孩子最好的榜樣,是與時俱進的父母;最好的保障,是爹媽活出自我價值以及為社會創造的價值。

“幸福人生”的定義會越來越多元化,把自定義的權利交給孩子。

爸爸要融入家庭。爸爸在家庭中要有存在感,要經常跟家人互動,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每天回家陪家人一起吃晚飯,

跟媽媽秀恩愛,陪孩子玩十分鐘的遊戲,揹著媽媽對幾句悄悄話,對家庭事務發表意見,塑造丈夫和父親的家庭形象。

爸爸要教育孩子。很多家庭認為教育年幼孩子是媽媽應該做的事,但是幼年的孩子本來就跟媽媽比較親近,如果爸爸覺得孩子不親近他就直接放棄了,那麼孩子以後會更難和爸爸建立起親密關係。

而且,爸爸媽媽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承擔的作用是不同的,千萬不要以為媽媽一個人就可以教好孩子。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為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