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瓊瑤:“孝順”不是一種綁架

瓊瑤:“孝順”不是一種綁架

來源:寶貝周    閱讀: 7.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她說:孩子,別搶救,別祭拜3月12日,79歲的臺灣女作家瓊瑤發表了一封公開信,這封信約3000字,詳細介紹了她對死亡的態度,交代生後之事,並特別發出5點宣告叮嚀兒子和兒媳——無論生什麼重病,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最後再次強調各種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讓她尊嚴地死去就好。

瓊瑤:“孝順”不是一種綁架

她對死亡的態度無疑是超脫的:時間到了,為我歡喜吧,我終於走完了這趟辛苦的旅程。在藏區,人不慶祝出生,只慶祝死亡。儘管瓊瑤是無神主義者,但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最後殊途同歸;真正有高度的靈魂,冥冥中會有相通的結論;真正正確的路,不問形式,不問出處。而我更關注的是,是她對兒女們的溫柔——“不做七,不公祭,不開追悼會。不設靈堂,不要出殯。”

“等到後事辦完,再告訴親友我的死訊,免得他們有意見,造成你們的困擾。”“懇請你們用正能量的方式,來對待我必須會來臨的死亡。”

很多評論說,這是極致的風花雪月,不顧他人眼光的虛榮,這是逼兒子不孝。獨立而通透的人,不掙扎,恰恰相反,我覺得這是瓊瑤的獨立和通透,她給孩子鬆綁,讓孝順不帶拖累,沒有綁架,只有純粹的真實的,情感的流動。

世人總覺得,寫情感的人情緒化、敏感、反覆無常,殊不知寫情感的人,正是看過了太多故事,看到了人性,懂無常,懂孤獨,也懂悲憫。畢竟,看透生死算什麼,她早就活成了女王。

瓊瑤:“孝順”不是一種綁架 第2張

如果你瞭解瓊瑤的一生,你會知道她是一個勇敢、堅強、愛過也錯過的人。這不是她第一次提及死亡,面對死亡。她第一次寫下遺書是16歲,因為數學考了20分,不堪父母責罰,吞食整瓶安眠藥。

她第二次試圖自殺,是愛上比自己大25歲的中學老師康南,大學聯考落榜,她以絕食抗爭,換來的是父母震怒,跑到學校大鬧,康南被解僱,並永遠不得在臺北教書。順便說一句,這個故事是《窗外》的原型。

瓊瑤自幼出生書香門第,也因此受到家長嚴厲管制,這導致她後來的文學作品,父母都有強勢的形象,她大力歌頌為愛私奔,突破原生家庭的主題。

這些經歷,讓她比較早面對過死亡,對死亡有過深刻的認知;也讓她明白,自己與原生家庭,雖然有深刻的聯結,但從整個人生看,終究是兩條獨立的路。

瓊瑤:“孝順”不是一種綁架 第3張

瓊瑤本身經歷過兩段婚姻。第一段因為女強男弱而分開,第二段揹負過長達十餘載的小三罵名。《庭院深深》、《歸人記》、《流亡曲》都反應了她的動盪和思考,感情裡的劫難,是她付諸筆尖的灼熱和敏感之源。

這是瓊瑤式的真誠。

瓊瑤上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是因為跟於正打官司。2014年,76歲的瓊瑤,跨境向大陸業界預設的“編劇洗稿”現象宣戰,她打贏的不是500萬的官司,是維護自己的尊嚴,也推送了大陸版權的程序。

這是瓊瑤式的倔強。我們現在總在說女性獨立,女權主義,其實有很多前輩做得比我們好,比如瓊瑤。這個標準是——一輩子以瓊瑤的身份活著,不止於妻子,更不止於母親。瓊瑤是那個時代的“臺灣女子圖鑑”,

她紅過、愛過、抉擇過、鬥爭過、思考過。瓊瑤為什麼有這樣豁達的生死觀?

因為她品嚐過春的青澀、夏的熱烈、秋的收穫,到冬天,萬物歸寂的時候,她才坦然可以接納,絢爛至極,歸於平淡。所以,她可以跟孩子們說,認真而體面的告別,是我給你們,最後的溫柔。

孝順,不該是一種綁架,在中國人的傳統生死觀,所謂孝順,很大程度會在處理長輩的身後事裡體現。

我有一個朋友,她老公是福建農村的。有一天,她問我借錢,借50萬,我嚇一跳,我說,你要買房嗎?她說,不,我要給我公公辦喪事。什麼樣的喪事要花費五十萬?

細問之下知道,原來她老公農村那邊的風俗,喪禮的隆重程度,直接代表了孩子的孝順程度。送葬隊伍短的幾百米,長的幾公里;講排場搭拱門,你搭20個,我就搭50個,最多的一家搭了200個;十幾個青壯年抬著紅色的花車打頭陣是常態,有的還要租豪車……朋友不是富裕家庭,但公公唯一的遺囑是,活到這歲數全村少見,搭臺子唱戲7天、全村人白吃白喝7天,是必不可少的。

朋友的老公也很為難,做吧,家裡貸款都沒還完,為了面子花費七位數不可理喻;不做,父親認為他不孝的缺憾,會永遠壓在他心裡,讓他喘不過氣。

聽說,最終他們賣掉了北京的房子。

但這件事,成為橫在夫妻間的一道坎。朋友跟我說,以後絕對不要讓孩子,承受這樣的道德壓力。養兒防老,在傳統觀念裡,孝順是一個有用的東西,需要證明,需要回報。

比如,孝順的標準是——在病人斷氣以後,全家大小要立刻嚎啕大哭,喪事要辦得風光體面;在此之前,是兒女服侍床前,所謂養兒防老,端屎端尿,才不枉自己撫養的心血,才顯示出兒女的知恩圖報。

其實,這一切在現代社會,都會面臨挑戰和改變。醫學意義來說,普通人的死亡,都會經歷“病痛”到“失能”,失能就是無營養、無動力的生命延續,這個過程一般有八年。

在現代社會,讓兒女停下工作,停止自己的奮鬥,停止小家庭的繁雜,奉獻8年,就算他們能做到,是否覺得自己捨不得?

我偷偷給自己設定了一個醫療最高限度,不是說高於這個錢無法承受,而是,高於這個醫療限度的治療,

痛苦一定大於所得。我失去過至親,體會過那種看著至親至愛去忍受毫無尊嚴的痛苦,卻無能為力的感覺。到了後面,成為一種掙扎,一面希望他早點離去不要如此被折磨,另一面又為這種想法萬分愧疚。

這些感受,人到中年,我們都會體會。我不想孩子去面臨這些痛苦,或者說,希望他儘量少地面對這些痛苦。親密關係是不需要拿來普告天下,證明它的價值。這麼多年的相處,親子關係親密與否,我早已經瞭然於心。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很大程度就是:養老不是我對你的要求,我的事我儘量自己負責,你負責你的健康幸福就好。每個人都在老去。時間不會放過誰。怎麼死每個人未必都有選擇,但怎麼看待死,每個人都是有選擇的。

瓊瑤說“生是偶然,死是必然”,這樣“懂得放手,享受此刻”,會讓她通透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我很欽佩她這種“讓我們好好告別,你在這一邊好好生活,別讓我擔心;我在另一邊,會安然離去”的大智慧。

感謝她年輕的時候,奉獻了那麼浪漫的情愛;老了,還奉獻生死觀。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溫柔的提醒,提醒我們——好好對待死亡的唯一方式,就是好好活著。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為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