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曲高和寡的故事】 曲高和寡的典故

【曲高和寡的故事】 曲高和寡的典故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樂曲的格調越高,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難覓。現多用於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藝術作品等高雅深奧,以至於很少有人能理解或接受。

【曲高和寡的故事】 曲高和寡的典故



樂曲的格調越高,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難覓。現多用於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藝術作品等高雅深奧,以至於很少有人能理解或接受。

戰國時,楚國大夫宋玉才能很高,但是他寫的文章太深奧,許多人都看不懂。有些人因此不滿,背後說他為人孤傲。楚王聽到,就把他找來問道:“人們經常在後面議論你,對你不滿意,是不是你的行為哪裡不端正,要好好檢討一下!”宋玉非常聰明,而且能言善辨,回答說:“有一個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類的通俗民謠,人們很熟悉,有幾千人都跟著唱起來。後來,他唱起‘陽阿’、‘薤露’等意境較深一些的曲子,碉有幾百人能跟著唱。後來,他開始唱‘陽春’、‘白雪’這些高深的曲子時,碉剩下幾十人跟著唱。最後他唱起用商調、羽調和徵調譜成的曲子時,人們都走開了,剩下兩三個人能聽懂,勉強跟著唱。可見,曲子越深,跟著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用這個事例比喻自己的文章深奧,有些人看不懂,才會惹來他們的誹議。楚王聽了這一番話,也就無話可說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為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