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如何鍛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如何鍛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來源:寶貝周    閲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鍛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想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孩子,社會適應必不可少,鍛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該如何做?


社會適應

社會適應是個體為與環境取得和諧的關係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適應生活環境的過程。

人是社會的人,完全的“自然人”是不存在的。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處處受到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等方方面面的制約,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彼此互相調整與適應,達到雙方相互滿意的心理過程。

個體的觀念、行為方式必須隨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通過順應、自制、遵從、服從、同化等方式改變自己的態度、價值觀,接受和遵從新情境的社會規範和準則,主動地做出與情境相符的行為。

社會適應包括自我認知、生活自理、自我控制、道德規範、人際交往、環境適應等方面。

自我認知即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

人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不斷地自我監督、自我修養、自我完善,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認知的意識與能力,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

生活自理是指個體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為能力。比如説飲食、起居、購物、衞生、勞動、整理等。

自我控制是指個體自主調節行為,並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可以引發或制止特定的行為,如抑制衝動行為、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制定和完成行為計劃、採取適應社會情境的行為方式等。

包括自我思想控制(不胡思亂想、不沉迷貪念)、自我情緒控制(不動輒生氣或歡喜過度、“一會兒人、一會兒鬼”)、自我言語控制(不該説的時候不説、不説不該説的話)、自我行為控制(不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冒犯他人)、自我意志控制(堅持、耐心)等。

價值觀是基於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

如何鍛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如判斷善和惡、正當和不正當、正義和非正義、榮和辱、誠實和虛偽、權利和義務等。

比如,公園裏面到花能不能摘?大家都説,“公園裏面到花,不是你個人的,是給大家看的,不能摘”,可是有人沒摘,踩踩踩,踩爛它,有人喜歡這樣的人嗎?

好多孩子發展很優秀,可是就是沒有朋友,為什麼?價值觀與人不同。

道德規範用以調整人們之間利益關係的行為準則,也是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準。

包括基本規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家庭美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職業道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羣眾、奉獻社會)等內容。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溝通。指個體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或肢體動作、表情等表達手段將某種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的過程。

表現為與人交往過程中親密性、融洽性和協調性,尤其是與不同關係的人交往過程中度的把握。

如與不同年齡、不同輩分、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性別的人打交道時的接納度、交談技巧、聆聽技巧、目光接觸、體態姿勢、聲調錶情、時間把握等。

環境適應是個體對變化了的生活周圍的情況和條件做出自主調節的能力。

當個體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際環境等發生變化時,能否及時調整自己的身體與期待,接納環境變化的現實、迅速分析環境、正確選擇和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最大限度規避傷害,努力來改變自己,融入新環境、在新環境中找到機遇,進而改變環境。

家長應當從孩子懂事時就要讓他適應各種新環境,多給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讓他經風雨見世面。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能夠適應社會以及發展成才。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給人以道德,道德就是修行,所以教育造就人生,引領人成人;

教育給人以知識,知識就是力量,所以教育改變人生,培養人成材。

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使人獲得解放,獲得解放的意識、解放的能力、解放的手段,實現自我關照、自我呵護、自我救治、自我籌劃、自我發展,培養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