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沒有好的習慣,父母操再多心也白搭!

沒有好的習慣,父母操再多心也白搭!

來源:寶貝周    閲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個思想準備:重建好習慣,先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態

其實平日裏孩子習慣建立的好,一個寒假不至於讓他們的習慣完全“變形”。孩子現在的散亂,是之前父母不作為結的“果”。也因此,孩子好習慣的建立更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態,就變成了相對最優的選擇。若一味對孩子進行批評指責,就好像你沒教過孩子一項技能卻責備孩子做得不夠好一樣,對孩子也實在太不公平了些。

譬如,一些父母平時對孩子疏於陪伴,孩子打發大段空白時間的方式,就是電視電腦,那麼我們就不能指望孩子在寒假期間,會有個很好的時間觀念,去管理好自己並去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同樣,一些父母若平日裏把孩子管得“太嚴、太死”,那麼孩子一旦放假,也很可能“反彈”。譬如,平日裏不被父母允許吃糖果的孩子,春節期間一定是見到糖果就走不動路的那一個。

所以,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態,也就是接納自己此前的作為所形成的後果。有這樣一個心態墊底,才可能以更包容、更有耐心的狀態,去接納孩子習慣重建過程中的諸多問題。

沒有好的習慣,父母操再多心也白搭!

五個原則:孩子習慣和規則意識養成,父母必須要掌握的

好習慣的養成是個從長計議的事兒,父母必須要掌握以下5個原則:

第一,孩子小的時候,不怕他聽不懂。1歲半的孩子就可以開始立規矩了。語氣誇張,表情豐富,把規矩説的簡單明瞭。只要你語氣快樂,會讓孩子受到初步的感染:遵守規矩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兒。

第二,不要總通過説“不”的方式去立規矩。一味説不,只會教會孩子也去説不。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讓孩子去探索,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媽媽正面強化那些對的選擇。

舉個例子,孩子總要敲打碗筷,媽媽就可以提供一些能給孩子玩兒的不常用的碗筷,或者是某些可以發出聲音的小樂器。問孩子,願意玩哪一樣。如此媽媽將孩子的注意力從吃飯的碗筷上,轉移到了自己提供的兩樣選擇,滿足了孩子的探索慾望,又順其自然中告訴了孩子,碗筷是用來吃飯的,敲打可以換別的。

孩子一般都會記得自己玩兒過的東西,因為熟悉的事物給會孩子帶去安全感。這樣,在玩兒的過程中,“碗筷是用來吃飯的,敲打可以換別的”這一規矩意識就會慢慢得到鞏固,就不會再想要去玩碗筷了。

其他規矩建立,也可以採用同樣的辦法,提供選擇,強化選擇,而不是一味限制。

沒有好的習慣,父母操再多心也白搭! 第2張

第三,規矩不用太僵硬。比如一樣東西,孩子小不能摸。但是大一些後,危險性不存在了,自然可以調整這些規矩,不必一成不變。所以,我們在跟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就可以多用“你可以做……,只不過得要等到……時候……”如此還有助於幫助孩子學會延遲等待。

第四,立規矩之前,父母要想清楚,需要立哪些規矩。並非規矩越多越好。尤其規矩多,執行起來很複雜,而且大人又不能堅持的時候,規矩就會成為擺設。

第五,父母切不可以“規矩”之名,捆綁住了孩子的手腳,對孩子干預、限制過多,把屬於孩子自己的事也都拿來做主。這麼做,要麼壓抑住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力,要麼會讓孩子拼盡全力去與父母對抗。

四個方案:好習慣建立更輕鬆

給孩子留出預熱時間

我們在家裏的時候,當我們的孩子開始跟你説“不”的時候,你先給他一個理解,“媽媽知道你可能不喜歡”,“媽媽知道該睡覺的時間”,或者“該吃飯的時間,你可能這會兒不想吃”,我可以給你個時間。在孩子建立規則的時候,有一個方法是大家一定是要注意到的,就是給你的孩子留出預熱的時間。

所有的孩子的性格是有分類的,有4種氣質類型,所謂的氣質類型就是孩子天生出來就帶的這樣的一個基因。第一種類型叫做“容易型”,這種孩子基本上60%的孩子都是容易型很好帶,你會發現很好帶的孩子媽媽的表情也很放鬆。還有10%的孩子我們稱作“困難型”,這個孩子就會不停地哭,不停地鬧,你總是帶他的感覺筋疲力盡。所以,很多時候孩子一出來,你可以看到媽媽的面部線條都會很緊張很焦慮,一般有如此表現的媽媽,其寶寶也不是特別容易帶。還有一種寶寶大概佔到15%,他是“遲緩型”,什麼是遲緩型?就是我剛才説的,他做什麼的時候,他動作都要慢半拍。實際上,所有的寶寶本身它的動作就會比我們大人要慢半拍。

你還記得孩子去打針嗎?越小的孩子,很多時候針拔出來的了才會哭,打進去和推藥的時候他都不會哭。但是再大一點的時候,一打進去他可能就會感覺到疼痛了。那也就是説,孩子的感覺都會慢大人半拍,有些孩子更慢。所以,很多時候家長就會問我:“我的孩子是不是有拖延症啊,怎麼這麼羅嗦啊。”不是,有的時候是他沒有找到他喜歡做的事情,有的時候是他通過這種方式來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所以,爸爸媽媽們給孩子留給這個預熱的時間,讓孩子自己緩解過來以後再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要強迫他。

父母要做好榜樣

爸爸媽媽在幫助孩子建立習慣的時候,首先自己要有一個規律的生活習慣。很多父母親跟我説:“我現在生活特別不規律,早出晚歸,早晨太陽還沒有升起來的時候我就要走了,我也沒看到孩子一面,晚上等我回來的時候,孩子都睡了,然後我還要加班。時常都不能跟孩子有一個頻率是一樣的”,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尤其是2歲之前,希望大多數爸爸、媽媽能夠調整好自己的生活規律,跟孩子保持一個同步。因為在這個階段,如果寶寶建立好一個比較穩定的生活作息規律,對於他以後養成各種習慣都是有幫助的,為什麼呢?因為規律的生活作息是讓寶寶有一個時間的概念。雖然説小孩子沒有時間概念,譬如説你跟他説3分鐘、5分鐘他是沒有時間概念的,但是他是有時段感覺的,譬如這個時段我是在家裏看書的時間,那個時段是我跟小朋友出去玩的時間,還有一個時段我可能就是跟爸爸媽媽做親子游戲的時間,這個他是分的清楚的,所以爸爸媽媽們也要儘量抽時間陪孩子,然後幫助他們建立一個規律的作息時間。

沒有好的習慣,父母操再多心也白搭! 第3張

好情緒是養成好習慣的前提

在建立習慣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孩子的一個特別快樂的情緒,我們都知道做任何事情如果快樂了往往就是事半功倍。所以,當你的孩子不高興的時候,當你的孩子愁眉苦臉的時候,你還硬逼着他“來把這口飯吃下去,不吃飯我揍你”。實際上,這個時候孩子更不願意去吃飯。而且,他會對飯這件事情本身感到很不喜歡,那麼他就慢慢地越來越不喜歡吃飯。所以,你就會發現這孩子怎麼越來越難餵飯了,身體日漸消瘦,又發現他開始挑食,各種各樣的毛病全部都來了,那個時候你就會感到束手無措。實際上,我們可以追溯到前面,就是因為你沒有給他一個快樂的吃飯的體驗,所以才會導致這樣。

父母的耐心是孩子好習慣建立的不二法寶

最後還想跟爸爸媽媽説的一件事情,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一定不要着急,耐心是不二法寶,你現在的耐心換得了寶寶一個習慣的慢慢養成,後面我們就會少操很多心。很多家長都會問:“孩子大小便訓練是什麼時候開始”,給大家舉一個我們家姑娘開心的例子。我記得給開心訓練大小便的時候大概是1歲左右。那時候穿開襠褲,她尿尿的時候很容易蹲下,但過後她穿的是封襠褲,她尿尿的時候不容易蹲下了,經常還會把褲子尿濕,她也不説她要尿尿,她就直接站着就尿了,這個時候我會怎麼辦?我會跟她説:“再尿的時候先蹲下”。有一次她尿:“媽媽我尿尿了”,我説:“怎麼蹲下呀?”然後她蹲下了,我説:“你現在還尿嗎?”她説:“不尿了”,我説:“對,以後再尿的時候就蹲下,就不會再尿褲子了,尿了褲子濕濕的可不舒服呢”。以後,她就慢慢地就接受我這種説法。

所以,很多時候你去跟孩子講道理,去跟孩子講規則的時候不需要用命令的口吻,以一種和藹的、堅定的、温暖的語氣也可以幫助寶寶建立規則。

總之,在培養孩子的規則建立方面一定要耐心,不能粗魯地對待孩子所有的錯誤。對孩子的錯誤多一份寬容,孩子就會成長的更健康一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為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