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別讓孩子覺得TA欠你的

別讓孩子覺得TA欠你的

來源:寶貝周    閲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別讓孩子覺得TA欠你的

小派這位朋友的母親是一個勤勞善良的女人,但並不幸福。她的丈夫,也就是我朋友的親生父親,是個脾氣暴躁,對家庭沒什麼責任心的男人。在我朋友幼年時期,父母的爭吵便儼然已是家常便飯。“我很害怕,無所適從。但是更讓我感到恐懼的,是我媽對我説的那些話。”她説。她母親常常對她説:“那時候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這句話自她幼時,説到成年,常常是在母女間的家常閒聊之中,有意無意間提起。

直到最近,她終於忍無可忍,對母親説:“如果你想好了,就離吧,沒關係,不用考慮我。”母親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親生女兒居然慫恿她離婚。最後她歎了口氣説:“算了,老都老了,還爭個什麼勁呢?過一天算一天吧。”

“你知道我為什麼跟我媽吵架嗎?”説着,她的眼淚滾滾而下,“我覺得她一直是想告訴我:我的存在,阻礙了她年輕時追求幸福的權力。如今已把她拖成老嫗,早已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能力。她讓我覺得,我的存在,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不適時宜地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我討厭自己,真想找個方法結束自己的生命!”

別讓孩子覺得TA欠你的 第2張

聽到這裏,小派被她過激的言論嚇了一大跳。幾番毫無新鮮感的勸慰,終於讓她暫時平伏了情緒。其實小派知道,像她這種情況,並不是幾句激勵的話語就能化解的。什麼珍愛自己,享受人生,此刻説來都是那麼蒼白無力。

是的,小派這個朋友的心結,早已根深蒂固。從小到大都揹負着與她年齡不符的重擔——“欠債”。她的母親一直在向她抱怨,雖然本意是抱怨外界環境對自己的不公,但孩子從單純的角度看來,就是在指責自己的存在。而這個現實,卻是她無法左右的。這種無力的“負罪感”,阻礙了個體的自我承認,促使“低自尊人格”的形成。使她從孩提時的無所適從,發展成為如今的厭世。

別讓孩子覺得TA欠你的 第3張

成人的世界很無奈,不是孩子們能夠理解和承擔的。我們沒必要把自己的委屈和痛苦強加於孩子,甚至拿自己不能左右的事情讓小孩子來“背黑鍋”。如果對婚姻感到失望,離與不離取決於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孩子的存在。不要讓孩子為你的決定買單。國外很多單親家庭,孩子們照樣健康成長。孩子幸福與否,最大的影響因素是至親之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而不是你犧牲自我,為TA換來的表面上的安穩。

別讓孩子覺得TA欠你的 第4張

如果説這個朋友的成長經歷只是個案,那麼在我們身邊,另外一些“債務”正在不斷強加於孩子身上。家長們最常見的一個習慣,便是在孩子學習不夠努力時,説這樣的話:“爸爸媽媽辛辛苦苦上班掙錢,自己捨不得吃穿,就是為了給你交學費。你必須要好好學習,才對得起我們!”

可能有些朋友就要站出來説話了:“這樣説有什麼不好?孩子沒有壓力,哪來學習的動力?再説了,這句話説的也是事實!”

我們先來説第一個問題:這樣的壓力,真的能給孩子帶來動力嗎?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們可知道,當你們對孩子説這句話的時候,孩子心裏是怎樣想的?

——“我可沒讓你去辛辛苦苦賺錢!我可沒讓你省吃儉用給我交學費!一切都是你自願的,關我什麼事?我討厭學習,如果我不學習,你就不用供我學費了。我也出去打工賺錢,讓你沒話可説!”

別讓孩子覺得TA欠你的 第5張

是的,很多孩子因此而輟學了。因為他們覺得,學習並不能讓父母變得不辛苦。他們無力靠自己的努力改變這一事實,這讓孩子內心產生了一種“罪惡感”。唯有像父母一樣出去掙錢,才能消除這種罪惡感。

我們再來説第二個問題:父母辛苦掙錢,真的是“為了孩子犧牲自我”嗎?別逗了!請不要拿這種無恥的謊言來綁架孩子!

如果説,現在就扔給你幾百萬,讓你衣食無憂,你是不是就感覺特別幸福,就可以不用工作了?如果真是那樣的話,你真是不配為人父母!試想,你自己內心就是一個好逸惡勞的人,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努力上進呢?沒看到世上有那麼多成功人士,還在辛苦打拼嗎?作為父母,為什麼就不能誠實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辛苦工作,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今天你不學習更多的知識,明天你的勞動就會非常廉價。”

由此可見,在激勵學習的過程中,讓孩子揹負自己無從改善的壓力,只會讓孩子否定自我的能力。面對自己無法承擔的責任,孩子只能選擇逃避。長期逃避責任,形成了其缺乏責任感,行為不負責任的個性,這也是“低自尊人羣”的又一具體表現。

別讓孩子覺得TA欠你的 第6張

最後再來説一個小派自己的親身經歷。小派的父親退休前是一個普通的職工,收入並不算高。但因其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所以能力範圍之內對小派基本上可説是有求必應。只是父親又害怕過於溺愛孩子,造成什麼惡果,於是每次慷慨掏腰包的時候,都忘不了會對小派説一句:“爸爸媽媽掙錢那麼辛苦,自己都捨不得吃穿,你要什麼就給你什麼,你可真是幸福啊!”

是的,小派也覺得自己很幸福。只是這些話聽得多了,內心裏就會很不耐煩:“我幾時説過自己不幸福了?爸爸媽媽的辛苦和省吃儉用為我換來的幸福,我寧願不要那麼多!”於是,後來長大一些了,能不向家人伸手就儘量不伸手。在大學畢業,還未找到工作之時,寧願找朋友借錢過活,也不肯向家裏訴苦。

成年後明白了父母的苦心,也沒那麼多抱怨了。只是小派現在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不會理財。或者説得嚴重一些:害怕跟錢打交道。説起來,小派如今的收入早已是父母在職時或退休後的兩倍不止,但直到如今,在花錢方面,仍然沒有底氣。——小派從來沒有大方地為自己買過任何奢侈品,在消費過程中,常常忽視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而那些並不十分滿意的商品,卻常常因其價格低廉而收入囊中。

別讓孩子覺得TA欠你的 第7張

小派也知道這樣的消費習慣非常不好,也試着強迫自己去作出改變。後來仔細推敲這種習慣的來源,原來是父親當初常説的那句話,給小派背上了一個心理包袱:父母辛苦掙錢是為了滿足你的幸福。所以,這種“擁有”帶來的“幸福感”是建立在父母的“辛苦”上的,是“罪惡”的。所以,小派從內心裏拒絕這種“幸福感”,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昂貴的商品。

缺乏追求目標的能力、行為不負責任、否定自我、甚至產生厭世情緒,這是“低自尊人格”的其中一部分表現。現今社會上,很多人都擁有這種“低自尊人格”,它儼然已成為人們進取路上的絆腳石,使人們的幸福指數難以得到提升。

作為家長,有責任避免我們的孩子成為“低自尊人羣”。為此,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切勿讓孩子揹負自己能力無法逆轉的負擔,讓TA覺得自己欠你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為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