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一直跟孩子爭對錯,有意義嗎?

父母一直跟孩子爭對錯,有意義嗎?

來源:寶貝周    閲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個大人跟孩子爭對錯,爭得出輸贏,況且有意義嗎?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的內容是一個媽媽教育孩子,看完之後整個人都不太好了,因為孩子一直在歇斯底里的,跟媽媽吶喊求饒,希望靜一靜。但孩子媽媽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態度,硬要跟孩子爭個對錯,還要她寫書面檢討,你作何感想?

孩子激動地哭着拒絕,説自己口頭上説了對不起三個字,已經承認錯誤了,最後媽媽同意孩子靜一靜,但不能關門。

作為一個旁觀者,真的覺得非常扎心,很想擁抱一下,這個被媽媽逼得喘不過氣來的小女孩,給她一點安慰。對此,網友們的評論也是非常熱烈的,紛紛指出媽媽的問題所在,甚至有些單身狗們的看法,也比很多父母的來得更加理智。

著名心理學家李雪和武志紅,也發表了評論,認為媽媽在雪上加霜,拼命往孩子的傷口上撒鹽,不斷揪着孩子的錯誤,當孩子超痛苦時,媽媽還在壓制孩子的情緒。

其實,每一個父母都會這樣的疑惑,跟孩子發生衝突時,該罵該打還是該講道理?很多人覺得孩子應該受點教訓,才能長記性,但打罵方式不恰當,要講道理。所以揪着孩子,逼她承認錯誤,要她承諾改正,並保證今後不再犯錯。

但孩子情緒激動時,一個大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不顧一切的跟孩子爭對錯,只會適得其反。就算被你爭贏了,那又怎麼樣?讓孩子屈服的不是你的道理,而是你帶給她的痛苦。

父母一直跟孩子爭對錯,有意義嗎?

犯錯的孩子,正如一個溺水的人,她已經充滿恐懼在水裏掙扎,迫切等待救援。但拿着救生圈的人,不僅沒有及時出手相救,反而冷漠地站在岸上,不斷的質問水裏的人:

“你怎麼這麼不小心掉進水裏?“

“你當初幹嘛不去學游泳,學會游泳不就能自救了嗎?”

“你得保證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就像視頻中的媽媽一樣,面對孩子犯錯,先是質問孩子,憑什麼要關門。在她看來,犯錯的孩子就該低聲下氣,乖乖接受懲罰。罵不還口、打不還手才是認識錯誤的正確態度啊。

何況她又沒罵孩子,又沒打孩子,她就搞不懂了,為什麼孩子還能這麼理直氣壯地跟自己唱反調、發脾氣,這不是反了嗎?所以她非得要孩子爭個對錯,不爭贏,她的面子往哪擱,不然孩子以後就更加無法無天了。

但她忽略了一點,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緒,也會有強烈的自尊心,不容許他人隨意侵犯。即使是最親的爸爸媽媽,也不能忽視這道界限。

本來可以很好處理的一件事,結果被媽媽的態度搞砸了。如果這位媽媽一開始,就能心平氣和的關心孩子,“能跟媽媽説一下什麼事讓你受委屈了嗎?“然後保持耐心認真聽孩子傾訴完,可能就沒啥事了。

結果你一邊質問批判孩子,一邊又要孩子伸出手板兒接受教訓,就連辯白的機會都不給孩子。犯人還有權利請律師辯論,還能有保釋的機會呢,你卻連緩衝期都不給,更何況你的孩子又不是犯人!

平時跟另一半吵架,我們都會這樣自我安慰,贏了道理,輸了感情,不值得。但為什麼在教育孩子上,這話就不管用了呢?有個網友一針見血的把問題揭露出來了。

她現在30歲了,還經常在夢裏對媽媽歇斯底里,可見她也是從小不被媽媽理解,經常跟媽媽起衝突,導致這段不好的回憶,一直藏在她內心深處,通過各種潛意識再次呈現出來。

我們都以為不打不罵不兇,對孩子來説,就是最平等的相處方式,但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的權威感,無形中已經傷害到孩子了。一篇漫畫《寶貝,對不起,我想我不夠愛你》,裏面有幾段描述親子關係的:

我心情不好的時候,

會對你發脾氣,甚至避開你。

而你心情不好的時候,

我卻阻止你對我發脾氣,還會批評你。

當我累的時候,

我就想一個人待着,不許你來打擾我。

而當你累的時候,我卻還希望你不吵不鬧。

我總喜歡對你指手畫腳,

做不到就大聲喊叫,

還美其名曰“批評教育”…

那麼,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親子衝突呢?我去請教好基友,心理諮詢師粽子的意見:

首先,父母的態度要端正。當孩子有問題,先關心孩子的感受,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再好好聊聊,不要把孩子當犯人來審判,跟孩子死磕對錯。

然後,和孩子共情。放下父母的權威感,説出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比如:是不是媽媽不讓你吃糖果,所以你生媽媽氣了?當孩子知道媽媽懂得他為什麼不高興的時候,其實你們已經是有效溝通了。

最後,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辦法。因為父母的人際模式未必適合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辦法,然後去嘗試。僅僅認識錯誤是不夠的,只有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他下次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就像前面視頻中的媽媽,兩分鐘的視頻時間,一直跟孩子爭對錯,完全沒有任何的應對措施,這樣毫無意義,既不能讓孩子心悦誠服,也沒有解決本質問題。

孩子犯錯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父母用一個不恰當的方式去處理,對她造成二次傷害。因為這樣既不能解決問題,還容易讓孩子封閉心房,以後有什麼事再也不敢向爸爸媽媽説或者尋求幫助了。

最後引以為鑑,希望我和你都不會成為這樣的父母。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