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培養講理的孩子要自律和愛心同在

培養講理的孩子要自律和愛心同在

來源:寶貝周    閲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無論社會環境如何變化,面對白紙一樣的孩子,作為其人生領路人的家長都希望: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學校、社會,他都是一個講理的孩子。有專家指出,對孩子而言,“理”具有兩個內涵,即紀律和愛心。

紀律來源於秩序,秩序來源於自律,自律則來源於對他人的尊重。因此,培養講理的孩子,首先應該在家庭內部讓孩子懂得尊重父母,體會父母的感受和需要,養成一定的自律性。引導孩子講理,方法在於父母對生活中一些小事的正確把握。

培養講理的孩子要自律和愛心同在

方法1:教孩子體會父母的辛勞,培養其為父母分擔的意識

生活片斷:“媽,你來一下,看看這道題怎麼做呀!”孩子坐在寫字枱前,頭都不回地喊着。這時,你剛刷完碗筷,收拾完屋子,坐下來休息。

千萬別應聲答着“哪道題呀,媽媽看看。”然後連忙走到他身邊俯身去看。你可以坐着回答他:“哪道題?拿過來給媽媽看看。”否則,你的隨叫隨到會使孩子漸漸養成習慣—媽,你來一下!媽,你過來看看……

這是孩子不體諒父母的表現,你應該告訴孩子:媽媽辛苦工作了一天,晚上回到家裏還要做飯、收拾房間……你有問題需要問,怎麼還讓疲憊的媽媽走過去呢?

我的孩子過去就曾有這類習慣,我發現後覺得不能忽視。當她在餐桌上説“媽,我渴了”時,我説:“媽媽也渴,是不是我的女兒心疼媽媽,也要給媽媽接一杯水呢?”她立刻跑到飲水機旁,給我接了一杯水。“哎,養女孩就是好,會照顧媽媽了,我真幸福啊!”我心滿意足地感歎。她很自豪地站在我身旁,看着我喝水。從此,每頓飯後,她一定是先後為我和她自己分別接一杯水。

父母為子女無怨無悔地付出本身無錯,但讓孩子麻木地接受、坦然地享受這一切,而不是有所迴應就是錯的。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上故意示弱,給孩子創造表現的機會,讓他欣然為父母做一些事,體會到照顧成年人後的成就感。比如,在週末媽媽做大掃除時,可以鼓勵孩子一起參與。媽媽把所有需要做的事情一一列舉出來:掃地、擦地板、擦傢俱和窗台,還要收拾廚房和衞生間……告訴孩子為了享受整潔的環境,你要出一份力,必須選擇其中的兩項,做完這些我們就可以到超市買好吃的啦。做完家務一起驗收時,媽媽對他的成績大加讚賞,會使他在以後有持續參與的熱情。

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對父母的辛勞就有了切身的感受,其效果遠遠勝過父母用語言做空洞的描述。

方法2:你要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眼淚絕對不會成為武器

生活片斷:孩子歇斯底里,甚至把本子扔到地上,瘋狂發泄,號啕大哭,以此抗議此前你對他的批評。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的家長要麼勃然大怒,更猛烈的批評像暴雨一樣,使他的對抗反應更加強烈,要麼因為孩子哭了,口氣立刻變得有些底氣不足—“我説什麼了你就這樣哭?我是為了你好,才……”此番話是父母變相地自我批評,和“好了好了,你別哭了。”沒什麼兩樣。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硬碰硬很有可能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導致暴力解決,弄得無法收拾。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則等同於這次妥協了,下次孩子還會以類似的手段,逼着你就範。如果你不能和此時的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那就先不要繼續説教。

那次,女兒不接受我的批評,臉陰沉着,繼而啜泣起來,看我沒有因此停止批評,她就放聲大哭,越哭越厲害,把桌上的玩具都推到地上。我冷靜地告訴她:嬰兒在不會説話的時候,餓了、渴了或困了,就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你也是想用眼淚來和媽媽交流嗎?我聽不懂,你繼續吧,什麼時候你覺得可以和媽媽交流了,你再來找媽媽。我轉身去衞生間洗衣服。女兒歇斯底里地哭了幾分鐘,之後慢慢減弱了聲音,再過一會兒,她就假裝到衞生間洗臉。我閃在一旁一言不發。她洗着洗着,突然轉身抱住了我:“媽媽,我錯了……嗚嗚……”我摟住她—就她的這種抗拒以及她抗拒行為的根源,我們開始了平靜的溝通。

當孩子以一些極端的行為抗拒你的説法時,你要傳達這樣一個信息:這種方式不好使!眼淚絕對不會成為武器,不要期望以此來逼父母妥協。要迫使孩子懂得,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逐漸具備自省、自控和自律的能力。任何極端的抗拒方式將來都不會被社會所接受。

方法3:對孩子進行批評時,只要開口,就一定要明明白白,説深説透

生活片斷:你一邊做飯一邊問客廳裏的孩子,新的練習本什麼時候發下來,孩子正在看電視,你問了幾句,他才不耐煩地答了一句。你沒聽清,再問,他又回答。在抽油煙機的噪聲裏,你還是沒聽清,又問了一句。他勃然大怒,氣哼哼地大喊:我都告訴你八百遍了!

你是不是會説:”我不是沒聽見嘛“,然後就繼續忙你的了?你對他的説話口吻和態度沒有在意,或者説了句“你咋這麼和媽媽説話呢”就算了事?那我提醒你—以後,他會經常這樣沒禮貌地和你説話。

有個老警察,在即將退休前開槍把親生兒子打死,因為他和老伴實在受不了逆子的暴打。兒子還只有七八歲時,父母對他寵愛有加。父母説:“飯好了,別看電視,吃飯吧。”兒子大嚷:“不會小點聲啊!馬上就結束了!”父母趕緊説:“好好好,等你一會兒。”而不對兒子的不敬有任何批評。漸漸地,兒子對父母説話越來越惡劣,到後來甚至動手打自己的父母……當然,這樣的家庭不是多數,但其悲劇的演變過程卻有警示意義。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一些不良的苗頭冒出來,如果不加以制止,則會繼續發展下去。你每次都蜻蜓點水般説一兩句,根本不會對孩子有觸動。如一個小園子,有荒草長出來時你不隨時剷除,等有一天仔細看時,才發現荒草叢生,剷除已經是很廢力氣和時日了。因此,孩子身上有毛病時,父母發現苗頭就應進行嚴厲批評,使他及時改正。

“你看哪個孩子對父母是這樣説話的?我們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這麼講話的嗎?在學校你也是這樣對老師講話的嗎?你對媽媽沒有説話的耐心了……”告訴孩子,他的態度讓你很傷心,有些反面的例子你可以講給孩子聽,讓他意識到媽媽不是小題大作。有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在以後才不會繼續如此對待父母。

對孩子的批評不能隨時隨地,像一日三餐般隨便,否則,時間長了,你的批評不再有任何的效果,孩子會麻木甚至認為你絮絮叨叨。要一語切中要害,開口就要説深説透。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