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萬一孩子有創傷了,你該怎麼辦

萬一孩子有創傷了,你該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閲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網上,你有時會看到一些欺負孩子的視頻,其實很多人都是如此,因為即使我們不是親歷者,也會受到傷害,這叫做″替代創傷″。前段時間發生的好多事,愛貝睿在想能做點什麼。有幸的是,我們請到了在創傷領域鑽研多年的安媛媛老師,她會告訴我們,萬一孩子遇到創傷,大人如何減輕孩子的受傷程度。

創傷是什麼

一個人直接經歷或目睹他人死亡、死亡威脅、身體完整性威脅的事件,以及經歷到親人朋友發生意外的暴力、死亡威脅、嚴重傷害等事件,我們稱之為創傷,它有三個特徵:生命攸關、出乎意料和無能為力。

人們在剛剛遭受突發性重大刺激時,可能會出現表情呆滯、意識朦朧,或者躁動不安的狀況,這屬於正常的急性應激障礙。如果上述狀態持續超過 3 至 4 周以上,就可能屬於“創傷後應激障礙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ease, PTSD)”。

PTSD 的核心症狀有三種:

萬一孩子有創傷了,你該怎麼辦

1.閃回,是説經歷過傷害的人觸景生情、誤以為創傷事件再次發生,在他的思維、記憶或夢中會反覆、不自主地湧現與創傷有關的細節。

2.迴避和麻木,是説經歷過傷害的人,會持續性地,極力逃避與創傷有關的任何事件或場景,拒絕參與一些實際上沒有危險的活動,有人甚至會出現選擇性的遺忘,外在表現看起來與平常無異,但這不表示創傷事件對人沒有影響。

3.高警覺,是説這個人會過度警覺,注意不集中、容易有攻擊衝動,還有瀰漫的焦慮情緒。

李安導演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中的男主角就是一個擁有着典型的PTSD症狀的人。男主角林恩被派往伊拉克戰場,在當地與武裝力量進行了一場激戰;他和隊友大難不死逃過一劫,回到國內成為了全國英雄,並被邀請參加一場感恩節的橄欖球公開賽。他在表演過程中,腦中不斷出現戰爭中的場面,自己不能控制。回到家中和家人坐在一起,當家人問起戰爭的事情,他就會放下碗筷回到自己的房間,退行到一個孩子的狀況;而電影中會場裏出現很大的聲音,他會表現出情緒上的失控。這就是對應的三個 PTSD 的核心症狀。

對於孩子來説,他們的認知發展水平有限,對世界的理解和信任還在建構中,相比一些非人際創傷(如車禍、自然災害),人際創傷(如遭受虐待)導致的 PTSD 發生率要高很多,包括遭受同伴欺辱;缺少父母的陪伴,如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以及經歷喪失,如突然失去親人,這些都是造成兒童發生 PTSD 的原因。其中,兒童遭受欺負或虐待是兒童發生 PTSD 的重要原因,包括身體虐待,忽視,性虐待,情感虐待。

孩子與成人相比,更加脆弱,同樣遭遇經歷所造成的兒童青少年PTSD比率要高於成人,且對其一生成長產生持續不利的影響。

不同的孩子,創傷程度各不同

同樣的創傷,對不同的孩子,受到傷害的程度也不一樣。

萬一孩子有創傷了,你該怎麼辦 第2張

(1)遺傳因素: 父母如果發生過創傷經歷的話,孩子在與他人面對同樣的傷害事件時,比他人更容易產生創傷體驗。

(2)個性特徵:高神經質人格的個體更易遭受創傷體驗,因此,對於內向、敏感的孩子,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3)認知方式。比起發生了什麼,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情更重要。對自身和世界的負面評價可能會導致對事件後果和消極反應的感知誇大。

(4)家庭環境。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這樣可以緩衝到他們在創傷之後的壓力和症狀。

需要提醒的是:創傷反應不僅發生在直接遭受創傷事件的個體身上,看到別的人遭受創傷,同樣會對個人產生心理上的衝擊,從而產生同樣的創傷體驗。這也是心理學上所説的『替代創傷』。

怎麼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態?

對兒童的心理創傷有了大致的瞭解,那麼如何瞭解到孩子遇到的事情和目前的狀況呢?

萬一孩子有創傷了,你該怎麼辦 第3張

首先,應該注意觀察孩子的一些行為,以及行為上的變化。仔細留意孩子的身體是否有不明原因的傷疤。孩子之間平時打打鬧鬧蹦蹦跳跳,難免會受傷。很多時候孩子受傷了,家長問起來,他一般會直接説出來,″玩耍的時候不小心碰到″,″自己撞到了″等等,但是如果孩子身上出現了不明原因的燒傷、咬傷、損傷、骨折,或眼眶淤青,並且支支吾吾不肯説,甚至出現了面露難色和困擾的表情,這種情況我們就一定要注意了。

除了觀察,還可以用假裝遊戲的方式,孩子一歲以後,可以玩假裝遊戲。孩子天生是會模仿的,這是他們社會學習的一種方式,他模仿的來源就是所遇到的各種事情,也就是説從他演的故事可以看到他真實的經歷。這樣的方式主要適合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或者是已經受到傷害不願意表達的孩子。

假裝遊戲的核心是情景化,確定一個你想了解的場景,多數是由孩子扮演老師,而父母、家人來扮演學生,還可以讓家裏的小玩偶一起上陣玩。

提問可以有些技巧,比如指指玩偶,故意提醒孩子:″老師,要去睡覺了,這個小朋友還在玩玩具呢。″孩子馬上大聲説,″現在是睡覺的時間,玩玩具是不對的。″你馬上説,″老師要給他罰站嗎?″孩子搖頭。″不是,不是罰站,是提醒。″你接着問,″那如何提醒這個小朋友呢?″孩子回答,″如果他再不睡午覺,我就取消他的小紅花啦!″像這樣,你就知道老師沒有罰站孩子,而是用小紅花作為獎懲的方式。

面對受到創傷的孩子,家長如何幫助和支持

在幫助孩子之前,我想先提醒你:父母自己的一些情緒的問題,要注意到自己可能因為替代創傷,處在應激狀態。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你的身心不僅容易出問題,還因為認知偏差容易做一些錯誤的決定。

孩子或親人受到傷害,父母一定會很心痛。但是你一定要記得,面對受傷的孩子,你是孩子情緒和壓力調節的仰仗。你對孩子這段經歷的反應,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是怎麼看待自己,怎麼看待這件事件,除此以外,還可能因為懼怕你的反應,導致孩子不願意説出自己真實的感受。所以,至少當你的孩子在身邊時,首先要調整自己對事件的焦慮、緊張,避免發泄自己的憤怒等情緒,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

短期內,安撫孩子

在危機干預專業上有兩個方法可以在短期內安撫孩子:

第一步:穩定化

孩子經歷創傷,他們感受到自己的生存環境是容易受到破壞的,會產生特別的恐懼、缺乏安全感、以及對外界的不信任感。當可怕的事情發生時,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你正在努力幫助他,你會保證他的安全。讓他知道已經發生的那些事是罕見的,只有少數人可能會做很糟糕的事情,大多數人不會。甚至,你可以跟她一起討論安全預案,比如如果遇到有人多次推搡他,把他弄痛了,感覺自己受傷了,他可以告訴某個老師,可以請老師幫忙通知爸爸媽媽,或者可以去有國徽,寫着“警察局”“派出所”的地方,尋求幫助。等等。當孩子知道遇到某些事,他可以怎麼做,他會感覺更安全,可控。

第二步:暴露

暴露的前提是穩定化,也就是説我們只有對情緒穩定的孩子才能做暴露。

我常常被問到,為什麼要讓遇到不好事情的人,不斷的重新去體驗那種不好的感覺呢,這不是在傷口上撒鹽嗎?原因在於,你經歷的事情,其實不是所有的都能永遠記住,它需要經過相當複雜的過程,才能變成長期記憶。暴露的目的,就是為了重新激活那些舊的不好的記憶,在他們被大腦長久保存起來之前,消除那些相關的負面情緒。也就是説,不斷這樣做以後,雖然親歷的人會記得這些事情,但他不會再對這些事情有任何生理上的恐懼反應。

與成人不同的是,兒童很少受到反覆出現的視覺閃回的衝擊,而是在繪畫、故事和遊戲中重複體驗創傷發生的過程。也就是説,兒童往往在放鬆的狀態下重複創傷體驗,如入睡前後、看電視時。兒童在遊戲中也會出現重複主題的遊戲,以此來再次重演或實現宣泄的目的。因此家長可以採用遊戲活動,如玩偶遊戲,或繪畫療法來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長遠看,父母教育

所有的創傷前教育和創傷後安撫都圍繞兩個關鍵詞,安全感和控制感。

經歷了消極生活事件後,在兒童眼中,世界是可怕和不可預知的,他們因此失去了安全感和控制感。不論是為防止創傷事件發生對孩子進行的教育,還是創傷事件發生後的引導與陪伴,都與這兩個關鍵詞密不可分。家是創傷恢復的基礎,父母主要可以做這些:

1、跟孩子建立並保持親密關係。

在孩子遭受虐待的過程中,往往施暴者會告訴孩子,保守祕密、不能透露,並且會在面對成人的質疑的時候,施暴者撒謊、掩蓋並且將責任撇開。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困境,在於孩子得先願意第一時間來找父母。所以基礎是,要真正讓父母和孩子搭建信任關係,並不是簡單的一句「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記得要跟我説」,很多時候,關係往往是在平時的相處中搭建起來。讓孩子抱有「父母永遠是我最可以信任的人」的想法,只有通過高質量的陪伴來實現。

2、把親子交流作為日常。

孩子的大腦水平發育並不完善,無法做到像成人一樣,根據事件程度來調整自己説話的頻率和模式,為事件的嚴重程度分級和下判斷。往往,孩子的困擾和困境,都是通過無意識、或者平常的聊天裏吐露出來,所以讓孩子養成主動吐露意識,讓交流成為日常的儀式,讓孩子的每一次對話得以傾聽和重視,是必不可少的預防措施。

3、讓孩子及早建立界限意識。

不管是語言暴力、精神虐待、還是身體上傷害和侵犯,只要是讓你覺得不舒服的,都要大聲説不。

最後,我想説,創傷其實很難完全避免。萬一遇到了創傷,我們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去恢復生活的平衡,找回對生活的控制感和安全感,帶着創傷給這個家庭帶來的成長,持續地走下去。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